时间: 2025-05-13 11:1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1:14:51
奉和泉翁邵尚书点易台二首 其二
作者: 钱月龄
古今灵异此山川,
远海高丘一望前。
煦煦阳和随意领,
玄玄太极妙心传。
松阴三尺焚香石,
花底千寻滴露泉。
何处道人来倚杖,
海天亭畔和瑶篇。
这首诗描绘了古今灵异的山川景象,远方的海洋和高山一览无余。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令人身心舒畅,深奥的太极哲理在此传递。松树的阴影下有三尺高的香炉,花丛下有千寻深的滴露泉。那位修道者在何处倚杖而立,正是在海天亭边吟诵着美妙的诗篇。
钱月龄是明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
本诗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哲学的思考,尤其是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为了表达对山水灵异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修道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以“古今灵异”开篇,既展现了山川的壮美,也暗示了自然与人类心灵的连接。诗中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远海与高丘的对比,突显了自然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而“煦煦阳和”,展现了温暖的阳光带来的舒适,使人心情愉悦。接下来,诗人引入了太极的概念,呈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这与道家思想紧密相连,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松阴三尺焚香石,花底千寻滴露泉”两句,生动描绘了一个修道者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清静、超脱的向往。这里的“滴露泉”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表现出修道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何处道人来倚杖,海天亭畔和瑶篇”,则引导读者思考修道者的归宿与理想,似乎在呼唤一位智者的出现。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及其哲理的深入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修道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心灵宁静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太极”是指什么?
“煦煦阳和”中的“煦煦”形容什么?
诗中提到的“滴露泉”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