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46:51
常从天外望归鸿,缥缈云山路忽通。
殷浩答函无一字,淳于致鹄只空笼。
岂嫌萝薜长贫贱,但恐风尘共始终。
莫向少君问偕隐,白杨荒陇起悲风。
我常常在天边遥望归来的鸿雁,缥缈的云山之路忽然变得通畅。
殷浩的回信却没有一句话,淳于的信鸽只是在空笼中无所事事。
我并不在乎萝卜和薜荔的贫穷和富贵,只是害怕风尘的生活始终相伴。
不要去问年轻的君子何时能够隐居,白杨树下的荒野上已起了悲伤的风。
马庸德,清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动荡,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哲思,反映出士人的愁苦与理想的追求。
《得张平叔书》是一首充满思乡情与对友人关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远方鸿雁的遥望,映射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感的渴望。诗中提到的“殷浩”和“淳于”或许是诗人的友人,他们的回信却让诗人感到失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特别是“岂嫌萝薜长贫贱,但恐风尘共始终”,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物质贫贱的不在乎,反而更害怕风尘仆仆的生活,这揭示了对清静隐居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莫向少君问偕隐,白杨荒陇起悲风”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劝诫友人不要再询问隐居的事情,因为眼前的悲风已经暗示了无尽的忧伤。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维和对生活的哲学反思,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反思,表现了士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哀伤。
诗中“归鸿”象征什么?
诗人对“风尘”的态度是?
“白杨荒陇起悲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以上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得张平叔书》的诗意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