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5:25
沁园春(中秋约僚佐观击圆,登怀远,用前韵)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唤麹生来,与常娥约,从太守游。
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霓裳曲换,清塞重裘。
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
油幢暇,不掀髯一笑,辜负中秋。
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
看鸣弦中鹄,穿杨电激,飞球戏马,策星流。
绣帽归军,玳簪环客,薄晚同登庾亮楼。
浮生事,是几番玩月,何苦多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召唤酒生来,与嫦娥相约,一起游玩太守的地方。将玉箫的乐声寄托于萧关的短笛,换上霓裳的曲调,穿上厚重的衣裳。桂花的影子摇曳,梧桐的阴影笼罩,多少征战的人,满头霜雪。虽然心情悠闲,却没有一笑,辜负了这美好的中秋。斗杓在中州高高耸立,还有人能听到鸡鸣起舞的声音吗?看那鸣弦的鸿雁,穿杨而飞,像电光般激烈,飞球戏马,星河流转。绣帽归军,玳瑁簪环的客人,傍晚时分一起登上庾亮的楼阁。浮生的事,几番玩月,何必苦于多愁?
作者介绍:李曾伯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风格清新雅致,常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中秋佳节,正值月圆之时,诗人借此机会与友人相约游玩,在月下吟咏,表达对友情与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首《沁园春》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秋夜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常娥”与“桂影”,不仅呼应了中秋的主题,还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诗人用“把玉箫声寄,萧关短笛”来营造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征人艰辛生活的同情,提到“多少征人霜满头”,显示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诗人不仅思念友人,也思考人生的浮沉,感叹生活的苦乐。最后一句“何苦多愁”,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提醒人们不必因为忧愁而辜负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具美感,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艺术表现力。例如“桂影飘摇,桐阴立尽”使用了对仗,形成了优美的意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中秋团圆的珍惜、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苦乐的思考。诗人在欢乐的表象下,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常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诗中提到的“斗杓”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多少征人”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