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5:30
杖藜随水转东冈,
兴罢还来赴一床。
尧桀是非时入梦,
固知余习未全忘。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手持拐杖,沿着水流来到东边的山冈,休息之后又回到床上。梦中又想起了尧和桀的是非,心里明白我对那些往事的习惯仍然没有完全忘记。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榆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致力于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杖藜》创作于王安石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诗中反映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杖藜》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往事的追忆。王安石通过“杖藜随水转东冈”的意象,描绘了他在晚年时光的悠闲场景,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归于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景象与“兴罢还来赴一床”的舒适感形成对比,暗示了尽管身体的衰老无法避免,但内心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却依然活跃。
诗中提到的“尧桀”二人,代表着历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反映诗人对过往的深刻思考。尧的贤明与桀的暴虐,象征了历史的教训,而“固知余习未全忘”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这些教训的铭记与感慨。
整首诗情感丰沛,意象鲜明,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邃与智慧,让读者在自然的幽静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哲理。
整首诗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
《杖藜》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尧桀”指的是:
诗中“杖藜”象征什么意思?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王安石的《杖藜》更注重历史的反思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