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水调歌头 拟游茅山,赠心远提点。》

时间: 2025-05-10 08:05:18

诗句

三峰足云气,万壑散秋声。

茅君曾此成道,山兴地俱灵。

遥望苍松紫桧,疑是烟幢雾盖,冉冉下青冥。

鸾鹤故山梦,香火几时情。

洞天开,丹灶冷,有遗经。

华阳自古招隐,飞炼得长生。

惭愧山中宰相,便许纶巾鹤氅,相对听吹笙。

何处沧浪水,吾亦濯尘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05:18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拟游茅山,赠心远提点
作者: 白朴 〔元代〕

三峰足云气,万壑散秋声。
茅君曾此成道,山兴地俱灵。
遥望苍松紫桧,疑是烟幢雾盖,
冉冉下青冥。
鸾鹤故山梦,香火几时情。

洞天开,丹灶冷,有遗经。
华阳自古招隐,飞炼得长生。
惭愧山中宰相,便许纶巾鹤氅,
相对听吹笙。
何处沧浪水,吾亦濯尘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茅山的美丽景色和灵气,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向往。三座山峰散发着云雾气息,万条山谷传来秋天的声音。传说中的茅君在这里修道成仙,大自然的灵气和山川的魅力交融在一起。远望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仿佛被烟雾笼罩,轻轻地向青空升去。曾经的鸾鹤飞舞在故乡的梦中,香火缭绕,情感无尽。

洞天打开,丹灶已冷,留下一部古老的经典。华阳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向往之地,飞炼的功夫可以得道成仙。诗人感到惭愧,仿佛在山中的宰相,便愿意与友人共对,静听笙乐。哪里有那沧浪的水,我也想洗去尘世的烦恼。


注释:

  • 茅君:指的是道教的茅山派的创始人。
  • 丹灶:道教炼丹的炉灶,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的修行。
  • 华阳:指的是华阳山,是道教的名山之一,常被隐士所向往。
  • 纶巾鹤氅:形容道士的打扮,表达了诗人的道教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朴,元代诗人,字子华,号山人,擅长诗词和杂剧,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写于白朴游访茅山时,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道教文化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茅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修道成仙的向往。在诗中,他描绘了三峰的云气、万壑的秋声,展现了茅山的灵气与灵动,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具有视觉美感,同时也象征着道教的深邃与超脱。

诗人以“遥望苍松紫桧”开启了对山中景致的细腻描摹,接着将目光转向飞翔的鸾鹤,点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道教文化的敬仰。“香火几时情”一句,更是道出了对道教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后半部分,诗人从自然景观转向对修道的思考,洞天、丹灶等意象,象征着道教的修行与追求长生的理想。他自谦如山中宰相,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理想与渴望,最终以“吾亦濯尘缨”结束,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对道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峰足云气:三座山峰上弥漫着浓厚的云气,渲染出灵动而神秘的氛围。
  2. 万壑散秋声:山谷间传来阵阵秋声,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3. 茅君曾此成道:提到茅山的道教文化,茅君在此修道成仙,突出了地点的神圣性。
  4. 遥望苍松紫桧:远远望见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5. 疑是烟幢雾盖:自然景色如烟雾般朦胧,增添了神秘感。
  6. 鸾鹤故山梦:想起往日的美好时光,鸾鹤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7. 香火几时情:对道教信仰的情感,表现了对修道生活的想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疑是烟幢雾盖”,将自然景象比作烟雾,增强了画面的虚幻感。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都比较讲究,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峰、万壑: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神秘。
  • 苍松、紫桧:代表坚韧与长青,象征着道教文化的永恒。
  • 鸾鹤:象征理想的生活与超脱的精神。
  • 洞天、丹灶:代表道教的修行场所,象征追求长生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峰足云气”中的“三峰”指的是: A. 三座山峰
    B. 三种云气
    C. 三种颜色

  2. “鸾鹤”在诗中象征: A. 理想与追求
    B. 现实与烦恼
    C. 友谊与情感

  3. 诗中提到的“丹灶”代表: A. 烹饪的地方
    B. 道教炼丹的炉灶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和道教文化的赞美,而后者则更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皮杂诗 其三 南皮杂诗 其二 南皮杂诗 其一 贾村卷堂留别史默斋 游桃源洞 驿柳 春怡园为穆耕珊舅氏别墅甲午秋重过亭榭半圮壁间石刻名人词赋尚存 曹仁宪谨荣寿 罗两峰至都周驾堂编修为招诸同人小饮寓斋两峰仿李龙眠西园雅集图即席分赋得五古转韵体 天寿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夷越 寸字旁的字 五色土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叽哩咕噜 包含蹇的词语有哪些 无胈 水字旁的字 弓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提土旁的字 容光焕发 良辰媚景 边虑 竹柏异心 隆峻 能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