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0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05:18
水调歌头 拟游茅山,赠心远提点
作者: 白朴 〔元代〕
三峰足云气,万壑散秋声。
茅君曾此成道,山兴地俱灵。
遥望苍松紫桧,疑是烟幢雾盖,
冉冉下青冥。
鸾鹤故山梦,香火几时情。
洞天开,丹灶冷,有遗经。
华阳自古招隐,飞炼得长生。
惭愧山中宰相,便许纶巾鹤氅,
相对听吹笙。
何处沧浪水,吾亦濯尘缨。
这首诗描绘了茅山的美丽景色和灵气,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向往。三座山峰散发着云雾气息,万条山谷传来秋天的声音。传说中的茅君在这里修道成仙,大自然的灵气和山川的魅力交融在一起。远望苍翠的松树和紫色的桧树,仿佛被烟雾笼罩,轻轻地向青空升去。曾经的鸾鹤飞舞在故乡的梦中,香火缭绕,情感无尽。
洞天打开,丹灶已冷,留下一部古老的经典。华阳自古以来就是隐士的向往之地,飞炼的功夫可以得道成仙。诗人感到惭愧,仿佛在山中的宰相,便愿意与友人共对,静听笙乐。哪里有那沧浪的水,我也想洗去尘世的烦恼。
白朴,元代诗人,字子华,号山人,擅长诗词和杂剧,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洒脱。
《水调歌头》写于白朴游访茅山时,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道教文化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茅山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修道成仙的向往。在诗中,他描绘了三峰的云气、万壑的秋声,展现了茅山的灵气与灵动,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具有视觉美感,同时也象征着道教的深邃与超脱。
诗人以“遥望苍松紫桧”开启了对山中景致的细腻描摹,接着将目光转向飞翔的鸾鹤,点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道教文化的敬仰。“香火几时情”一句,更是道出了对道教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后半部分,诗人从自然景观转向对修道的思考,洞天、丹灶等意象,象征着道教的修行与追求长生的理想。他自谦如山中宰相,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理想与渴望,最终以“吾亦濯尘缨”结束,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对道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道教文化的崇敬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三峰足云气”中的“三峰”指的是:
A. 三座山峰
B. 三种云气
C. 三种颜色
“鸾鹤”在诗中象征:
A. 理想与追求
B. 现实与烦恼
C. 友谊与情感
诗中提到的“丹灶”代表:
A. 烹饪的地方
B. 道教炼丹的炉灶
C. 生活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