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7:01
天寿山
作者: 顾邦英 〔清代〕
十三峰势望中分,
剩水残山倚夕曛。
古道秋磷飞碧草,
荒陵石马卧寒云。
黄巾作难终亡汉,
白马遗封尚祀殷。
惆怅百年无故老,
凭谁指点说遗闻。
这首诗描绘了天寿山的景色和历史,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十三座山峰在夕阳下分开,剩下的水面与残山相依。古道上秋天的磷火闪烁,与碧绿的草地交相辉映。荒凉的陵墓旁,石马静卧在寒云之中。黄巾之乱后汉朝终究灭亡,而白马遗封的地方依然有人祭祀殷商。百年来惆怅无数,谁能为我指点这些陈年往事?
顾邦英,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诗歌作品见称。其作品常表现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历史的反思,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天寿山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过往的惆怅。
《天寿山》以其淳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描绘了天寿山的雄伟景象,十三峰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诗人与自然的结合,仿佛使得他也融入了这幅壮丽的画卷之中。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古道秋磷”与“荒陵石马”,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孤寂,诗人对历史的感怀愈加明显。
后半部分提及黄巾之乱和白马遗封,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无法改变的命运。诗人用“惆怅百年无故老”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无奈与惋惜,似乎在追问,历史的教训究竟由谁来传承?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凝练,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致与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黄巾作难”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三国演义
B. 黄巾之乱
C. 辛亥革命
答案: B
“剩水残山”中“残”字的意思是?
A. 完整的
B. 破碎的
C. 多余的
答案: B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答案: B
比较顾邦英的《天寿山》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自然的赞美,但杜甫的作品更显沉重,反映了个人的苦难与国家的衰落;而顾邦英则更多地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