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1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14:39
题复吟社倡和诗卷次韵二首 其一
昭代耆英绍洛南,当年肥遁我曾谙。
蒹葭露白三丘寺,裙屐风流一镜涵。
龙缝澄清应见底,人间胜赏费幽探。
痴僧莫漫争门户,谁是长存不老龛。
在昭代的耆英(指年长的贤人)聚集在洛南,如今想来当年与我交情深厚的那位肥遁。
在三丘寺的蒹葭旁,晨露映白,轻盈的裙屐在风中摇曳,宛如一面镜子。
龙缝(指龙的沟壑)水清澈见底,世间的美景令人陶醉,却又难以细细品味。
痴傻的僧人不要再争论门户之见,谁才是真正长存不老的佛龛呢?
顾可学,明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以自然与人生哲理为主题,受到了士人文化的熏陶。
这首诗是在与友人倡和的过程中写成的,表现了诗人对过往交情的怀念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当时士人聚集的氛围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哲理思考,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开头的“昭代耆英绍洛南”,表明了诗人对当年与友人的交情的怀念,借此引入对生活的思考。蒹葭和裙屐的意象交织,展示了自然的优雅与人文的风趣,既有宁静的美感,又有生活的气息。
“龙缝澄清应见底”,则是诗人对世间美好的感悟,然而“人间胜赏费幽探”却透出一丝无奈,纵然美景如斯,却难以尽情享受。最后两句以“痴僧”作结,警醒人们不要陷入争执与门户之见,真正的智慧与长存的精神存在于内心的修行中。这种对比使整首诗在轻松的表象下,蕴含了深邃的哲理,既是对友人的怀念,也是对人生的反思,让人读后深思。
整首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昭代耆英”指的是哪类人?
A. 年轻人
B. 年长的贤人
C. 普通百姓
D. 商人
“龙缝澄清应见底”中的“龙缝”比喻什么?
A. 河流
B. 山脉
C. 城市
D. 人际关系
诗中提到的“痴僧”有什么寓意?
A. 有智慧的人
B. 对名利执迷的人
C. 沉迷于酒色的人
D. 追求财富的人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无奈,而顾可学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