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21:30:39
原文展示:
黄碧平沙岸,陂塘柳色春。水清知酒美,山瘦识民贫。鸡犬田家静,桑麻岁事新。相逢行路客,半是永嘉人。
白话文翻译:
黄碧色的平沙岸边,池塘边的柳树透出春天的气息。水清澈见底,知道酒是美味的;山峦显得瘦削,意识到民众的贫困。田野间鸡犬声静谧,桑麻的农事随着新年来临而更新。在路上相遇的行人,多半是永嘉人。
注释:
- 黄碧:形容沙岸的颜色。
- 陂塘:池塘。
- 水清知酒美:水清澈,暗示酒的质量好。
- 山瘦识民贫:山峦显得瘦削,比喻民众生活贫困。
- 岁事新:指新年农事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宋代诗人,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创作于徐玑游历永嘉(今浙江温州)时,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此诗通过对永嘉地区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民众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永嘉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首两句通过对黄碧色的沙岸和春天柳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水和山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酒的美味和民众的贫困。最后两句则通过田家的静谧和行路客的身份,进一步强化了诗的田园主题和地域特色。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诗词解析:
- 首句“黄碧平沙岸”,通过色彩的运用,描绘了沙岸的美丽景色。
- 次句“陂塘柳色春”,以春天的柳色为背景,增添了生机。
- 第三句“水清知酒美”,通过水的清澈来比喻酒的美味,是一种隐喻。
- 第四句“山瘦识民贫”,用山的瘦削来象征民众的贫困,是一种象征手法。
- 第五句“鸡犬田家静”,描绘了田园的宁静生活。
- 第六句“桑麻岁事新”,表达了新年的农事更新。
- 第七句“相逢行路客”,引入了行人的元素,增加了诗的互动性。
- 第八句“半是永嘉人”,点明了行人的地域身份,强化了诗的地域特色。
修辞手法:
- 隐喻:如“水清知酒美”中的水清比喻酒美。
- 象征:如“山瘦识民贫”中的山瘦象征民众的贫困。
- 对仗:如“黄碧平沙岸,陂塘柳色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永嘉地区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民众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意象分析:
- 黄碧色的沙岸:象征着美丽和宁静。
- 春天的柳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清澈的水:象征着纯净和美好。
- 瘦削的山:象征着贫困和艰辛。
- 静谧的田家:象征着安宁和和谐。
- 新的农事:象征着更新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水清知酒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象征
C. 对仗
D. 拟人
- 诗中的“山瘦识民贫”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山峦瘦削,民众富裕
B. 山峦瘦削,民众贫困
C. 山峦肥沃,民众富裕
D. 山峦肥沃,民众贫困
- 诗中的“相逢行路客,半是永嘉人”说明了什么?
A. 行人都是永嘉人
B. 行人多半是永嘉人
C. 行人没有永嘉人
D. 行人全是外地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
诗词对比:
- 徐玑的《黄碧》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徐玑的诗更侧重于反映民众的生活状态,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徐玑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