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4:48
作者:释守道 〔宋代〕
不从一地至一地,寂灭性中宁有位。
释迦稽首问然灯,仁者何名为受记。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学思考:在无边的存在中,没有固定的境地和位置。释迦牟尼对然灯问道,仁者所称的是什么,才能被称作“受记”。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空性和无常。“然灯”可能是指某位高僧,表示佛教传承中的智慧传递。受记在佛教中是指对未来成就的承诺,强调因果法则。
释守道是宋代的一位禅宗僧人,其诗歌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禅宗盛行的背景,强调内心的觉悟与真实的存在。
这首诗是在一个探讨佛教哲理的环境中创作的,反映了对存在与空性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释迦与然灯,暗示了佛教思想的传承与智慧的交流,旨在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本质。
这首《偈二首》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存在的质疑与探索。诗中以“不从一地至一地”开头,强调了事物的无常与变化,传达出一种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接着,诗人以“寂灭性中宁有位”来探讨空性与存在的关系,提出在寂灭的状态中,似乎并不存在固定的身份或位置,这让人感受到一种禅宗的宁静与深邃。
通过提到释迦与然灯的问答,诗人将个人的思考与宗教哲学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对智慧与仁德的向往。最后,“仁者何名为受记”则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刻反思,表明了对未来的承诺与因果的认知。这首诗不仅在语言上简洁明了,更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发人们的深思。
整首诗围绕着对存在、智慧与仁德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反思,体现了禅宗的哲理与追求。
“不从一地至一地”意为:
A.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B. 不依赖于任何固定的地方
C. 到达一个特定的地点
答案:B
“仁者何名为受记”中的“受记”指的是:
A. 受到的奖励
B. 对未来的承诺
C. 受到的赞美
答案:B
释迦牟尼代表的是什么?
A. 佛教的创始人
B. 一位普通僧人
C. 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A
与唐代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探讨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偈二首》更注重对存在的哲学思考,而《鹿柴》则更侧重于自然之美和人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