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8: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8:52
重游栖霞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林麓已尽虎不见,
迩来流民所蹂践。
残僧自言昔遭变,
藏经埋像犹可唁。
流泉鸣悲雨摧殿,
满岩慈相沙汰难。
白盛缀粘或坏面,
慧命弗绝如断线。
况我忧患经历遍,
见此悲酸尚兢战。
千声万声走出门,
门外秋花泣馀泫。
这首诗描绘了栖霞山的凄凉景象。山边的树林已经消失,老虎也难以见到。近来流民破坏了这里的环境。残存的僧人说起往日的变故,藏经和佛像埋藏在地下,依然值得哀悼。潺潺的流水因雨水的冲刷而发出悲鸣,满山的慈悲之心却难以安抚这片土地。曾经辉煌的庙宇或许已破损,智慧的生命如同断线的珠子般难以相连。更何况我自己经历了许多忧患,看到这悲惨的情景仍然感到战栗。千声万声从这扇门外传出,门外的秋花也在默默流泪。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关注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创作背景
《重游栖霞》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重游昔日的栖霞山,看到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凋零,感慨万千。诗中反映了战乱对社会和自然的破坏,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与伤感。
《重游栖霞》是一首情感丰富且内涵深邃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现了栖霞山昔日的宁静与美丽与如今的荒凉对比,以此引发对历史的沉思。诗中的意象清晰而生动,树林的消失、老虎的踪迹、流民的肆虐,构成了一幅悲惨的画面,令人心生怜悯。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残僧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文化的衰败与信仰的失落。藏经和佛像的埋藏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消逝,而流泉的悲鸣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切忧虑。最后,诗人表达了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忧患与战栗交织,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情感层次鲜明,因而更加打动人心。诗人在伤感中仍然保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栖霞山的重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自然的毁灭与文化的衰退,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情感深邃,思想厚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林麓已尽”的意思是:
A. 森林恢复
B. 森林消失
C. 森林繁茂
“流民所蹂践”中“蹂践”的意思是:
A. 保护
B. 踏破
C. 赞美
诗中提到的“藏经埋像”主要指:
A. 书籍
B. 佛教文化的消失
C. 传统艺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