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四叠 其三》

时间: 2025-05-03 13:58:24

诗句

草户柴门野老居,恍然疑执化人裾。

不知身在花阴卧,但见亭台似积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3:58:24

原文展示:

草户柴门野老居,恍然疑执化人裾。不知身在花阴卧,但见亭台似积苏。

白话文翻译:

在乡间的草屋和柴门中,住着一位野老,恍惚间似乎看见他是个仙人。不知自己身在花影下休息,只见那亭台像是装满了绿草。

注释:

  • 草户:指用草搭建的房子,形容乡村的简陋居所。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表示简朴的生活。
  • 野老:指乡间的老人,常常与隐逸生活相联系。
  • 恍然:恍惚、神志不清的样子。
  • :握住、抓住。
  • 化人:指道教中的仙人,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 花阴:花木投下的阴影,常用来形容清幽的环境。
  • 亭台:指园中的建筑,通常用于休息和观赏风景。
  • 积苏:形容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典故解析:

诗中“化人”一词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强调了隐士生活的超脱和追求。隐士多寄情于山水,生活简朴却内心富有,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得,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以豪放派和婉约派并重的风格著称,作品富有哲理性、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四叠 其三》是刘克庄在隐逸生活中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宋代社会动荡,诗人常以自然为寄托,表达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间的隐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草屋、柴门、野老构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生活场景。诗人“恍然疑执化人裾”的描写,蕴含了他对超脱世俗的思考,似乎在表达理想中的隐士生活,令人向往。接下来的“但见亭台似积苏”,则转而描绘自然景色,强调了美丽的环境和无忧的心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淡淡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草户柴门野老居:描绘出简朴的乡村生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恍然疑执化人裾:表达了诗人对超凡境界的向往,似乎在暗示隐士的理想状态。
    • 不知身在花阴卧:突出了诗人对当前状态的迷茫,仿佛在花影下沉醉。
    • 但见亭台似积苏: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亭台比作“积苏”,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清新自然的意境。
    • 拟人:在“恍然疑执化人裾”中,赋予了化人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隐逸生活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草户:象征着质朴和隐逸的生活。
  • 花阴:代表着清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安宁的感觉。
  • 亭台: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户”指的是: A. 城市的高楼
    B. 乡间的简陋居所
    C. 豪华的别墅
    D. 宫殿

  2. “恍然疑执化人裾”中的“化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仙人
    C. 僧人
    D. 学者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生活的繁华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历史的追溯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但更强调了秋天的静谧与自然的变化。与刘克庄的《四叠 其三》相比,王维的作品更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的文学研究论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齐天乐(赠秋崖道人西归) 百年歌 百年歌 月重轮行 日重光行 顺东西门行 鞠歌行 燕歌行 上留田行 董桃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殚精竭思 乘坚策肥 足字旁的字 乐乐不殆 宝盖头的字 虎字头的字 诈奸不及 羊字旁的字 龙翔虎跃 包含锡的词语有哪些 三框儿的字 远溯博索 皇姑屯事件 严能 名微众寡 及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