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9:22
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
作者:刘商〔唐代〕
失计为卑吏,三年滞楚乡。
不能随世俗,应是昧行藏。
白璧空无玷,黄沙只自伤。
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
灰管移新律,穷阴变一阳。
岁时人共换,幽愤日先长。
拙宦惭知己,无媒悔自强。
迍邅羞薄命,恩惠费馀光。
众口诚难称,长川却易防。
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身为卑微官吏而被困楚地三年的愁苦。诗人无法随波逐流,可能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着不愿妥协的信念。即使是白璧也没有瑕疵,黄沙却只能自伤。傍晚时分,思乡之情愈发复杂,早晨照镜时,头发已然苍白。新的律令如同灰色的管弦乐器,被迫改变;阴暗的日子即将转为阳光。每年岁月更替,幽深的愤懑却愈发增长。身为拙劣的官吏,感到惭愧没有知己,心中懊悔却无处倾诉。身处困境,羞愧于自己的薄命,感叹恩惠已然耗尽。众人的口碑难以称赞,长河却易于防守。如今鱼竿依旧在手,仍然在此岸徘徊。
作者介绍:刘商,唐代诗人,字君平,号白云,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因仕途不顺而被贬至楚地时,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仕途的无奈。诗中通过对个人处境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刘商的内心挣扎与困惑。开篇便以“失计为卑吏”自问,直接道出自己身为卑微官吏的失落与无奈。接下来的“不能随世俗”,则体现出他不愿迎合世俗的矛盾心理,显示出一种孤独的坚持。诗中对比“白璧空无玷”与“黄沙只自伤”,生动描绘了美好与痛苦的对立,表现他内心的挣扎与忧愁。
在描绘乡思时,诗人用“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生动表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接下来的“灰管移新律”则暗示了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现出对命运变化的无能为力。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个人处境的反思,也有对社会、时代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出在变迁的时代中个体的无奈与坚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卑吏”指的是何种身份?
A. 高官
B. 平民
C. 地位低微的官吏
诗人用“白璧”比喻什么?
A. 自己的处境
B. 人生的理想
C. 美好的事物
“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中,鱼竿象征着什么?
A. 绝望
B. 希望与追求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