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22:2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22:29:16
田父邀予说,秋成此岁多。
草头占月晕,米价问天河。
乐土宁无咏,礼年亦有歌。
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
农夫邀请我谈论,今年的秋收丰收。
草头的露水映着月亮,稻米的价格问及银河。
乐土之中怎会没有歌声,丰年之际也应有歌唱。
但我唯独担忧军饷紧急,松树繁茂却正值战乱。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之,号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擅长诗、词、文,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他的诗作常涉及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的时期。杨慎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民生富庶的期待与对战乱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人民的苦难。
《观刈稻纪谚 其二》是一首描绘秋收时节的诗歌,通过农民的对话,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安乐的愿景。然而,诗中却蕴含了对国家动荡的深刻担忧。诗的开头,农夫热情地与诗人讨论丰收,描绘出一幅丰收的美好画面。接着,诗人用“草头占月晕”描绘了秋天的清晨,露水在月光下闪耀,象征着丰收的季节。但在丰收的背后,诗人却忧心忡忡,担忧军饷的紧迫,暗示着国家的战乱。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丰收与战争的反差。一方面是“乐土宁无咏,礼年亦有歌”的欢快气氛,另一方面则是“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的愁苦。整首诗以农民的视角,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通过描绘丰收的喜悦与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表达了希望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的愿望。
诗中提到的“田父”指的是谁?
A. 农民
B. 将领
C. 诗人
D. 商人
“惟愁军饷急”中的“军饷”是什么?
A. 农民的收入
B. 军队的工资
C. 诗人的收入
D. 商人的利润
诗中提到的“乐土”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
A. 富饶安乐的地方
B. 贫苦的地区
C. 战乱的地方
D. 荒凉的山野
《静夜思》与《观刈稻纪谚 其二》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描绘和人们情感的表达,但前者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思乡之情,而后者则关注社会现实与国家命运,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