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竹隐精舍》

时间: 2025-07-27 11:12:22

诗句

千古仪型竹隐堂,此身虽晦道弥光。

轩裳不入山林梦,尘土难侵冰雪肠。

清影雅宜梅共瘦,高风堪与菊同芳。

斯文一派流传远,羞把庭槐祝二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12:22

原文展示:

竹隐精舍
千古仪型竹隐堂,此身虽晦道弥光。
轩裳不入山林梦,尘土难侵冰雪肠。
清影雅宜梅共瘦,高风堪与菊同芳。
斯文一派流传远,羞把庭槐祝二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而高雅的竹林书舍,尽管身处阴暗之中,其内心却散发着光明。身着华丽服装的人难以融入山林的梦境,尘世的纷扰无法侵染那如冰雪般纯洁的心灵。清淡的身影与梅花相映成趣,高洁的风范与菊花同样芬芳。这种文雅的气质将永远流传下去,哪能用庭院中的槐树来祝贺那位二郎神。

注释:

字词注释:

  • 仪型:指风范、气度。
  • :隐晦、暗淡。
  • 轩裳:华丽的衣服。
  • 尘土:指世俗的烦扰。
  • 冰雪肠:比喻内心的纯洁与冷静。
  • 清影:清幽的身影。
  • 高风:指高尚的品德。
  • 斯文:指文雅的气质。
  • 庭槐:庭院中的槐树,象征平凡。

典故解析:

  • 梅与菊:梅花象征高洁、坚韧,菊花则象征高雅和清逸,二者都与诗人所追求的高洁品德相符。
  • 二郎神:传说中的神仙,常用来比喻世俗的荣耀与功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清雅、隽永著称,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竹隐精舍》创作于苏良隐居于竹林之际,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中所描绘的环境与心境,展现了他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竹隐精舍》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竹隐堂的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高洁的追求。诗开头以“千古仪型竹隐堂”引入,立即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的古典气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与诗人的品德理念高度契合。

接下来的“此身虽晦道弥光”,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阴暗的环境,却心怀光明,暗示他对道理与真理的坚定信仰。反观“轩裳不入山林梦”,则是对华美外表的讽刺,指出那种繁华是无法融入自然的美好梦境的。而“尘土难侵冰雪肠”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纯净,显示出他对世俗纷扰的蔑视。

后面几句通过梅花与菊花的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高风的追求。诗的结尾“羞把庭槐祝二郎”,则是对世俗荣华的拒绝,彰显了诗人的高洁志趣与追求。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灵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古仪型竹隐堂”:诗人以“竹隐堂”作为象征,说明其隐居的生活方式与高雅气质。
  2. “此身虽晦道弥光”:身处黑暗之中却能发出光明,表达内心的信仰与坚持。
  3. “轩裳不入山林梦”:华丽的外表无法融入自然的宁静,批判浮华。
  4. “尘土难侵冰雪肠”:内心的纯洁与世俗的纷扰对立,强调心灵的高洁。
  5. “清影雅宜梅共瘦”:将自身的优雅与梅花相提并论,体现高洁的气质。
  6. “高风堪与菊同芳”:与菊花同样的高尚品德,表达自我价值观。
  7. “斯文一派流传远”:文雅的气质将会被后人所传颂。
  8. “羞把庭槐祝二郎”:对世俗名利的拒绝,强调高洁的志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雪肠”比喻内心的纯洁。
  • 对仗:如“梅共瘦”与“菊同芳”,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 象征:竹、梅、菊等意象象征高洁的品德。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高洁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世俗功名的超脱与拒绝,强调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坚韧。
  • :象征清雅与坚韧。
  • :象征高洁品德。
  • 冰雪:象征纯洁与冷静。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竹、梅、菊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君子之象,代表着高洁的品德与坚韧的精神,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隐堂”象征什么? A. 物质的富有
    B. 隐逸的生活
    C. 世俗的追求
    D. 名利的渴望

  2. “此身虽晦道弥光”表达的意思是: A. 身处困境
    B. 内心光明
    C. 外表华丽
    D. 遇到挫折

  3. “羞把庭槐祝二郎”中的“二郎”指代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世俗的荣耀
    C. 乡村的生活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林之间的宁静与人心的归属。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题西林壁》:二者都涉及到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苏轼的作品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而苏良则更倾向于内心的高洁与隐逸的志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供读者参考。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更深入的诗词分析与鉴赏技巧。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病后访梅九绝 孙伯符 仓使和诗出奇不穷再次韵四首 贺新郎·鹏赋年犹少 老大 即事十首 田舍即事十首 石竺山二十咏 送真舍人帅江西八首 蚊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瘟疫 辰字旁的字 粉结尾的成语 龙字旁的字 靓妆艳服 灾结尾的成语 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犬字旁的字 长字旁的字 堂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同生死共患难 晚间 增订 平事 蓬瀛侣 知二五而不知十 万事起头难 入字旁的字 去泰去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