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0:34
竹隐精舍
千古仪型竹隐堂,此身虽晦道弥光。
轩裳不入山林梦,尘土难侵冰雪肠。
清影雅宜梅共瘦,高风堪与菊同芳。
斯文一派流传远,羞把庭槐祝二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而高雅的竹林书舍,尽管身处阴暗之中,其内心却散发着光明。身着华丽服装的人难以融入山林的梦境,尘世的纷扰无法侵染那如冰雪般纯洁的心灵。清淡的身影与梅花相映成趣,高洁的风范与菊花同样芬芳。这种文雅的气质将永远流传下去,哪能用庭院中的槐树来祝贺那位二郎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清雅、隽永著称,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竹隐精舍》创作于苏良隐居于竹林之际,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中所描绘的环境与心境,展现了他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竹隐精舍》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竹隐堂的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高洁的追求。诗开头以“千古仪型竹隐堂”引入,立即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的古典气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与诗人的品德理念高度契合。
接下来的“此身虽晦道弥光”,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阴暗的环境,却心怀光明,暗示他对道理与真理的坚定信仰。反观“轩裳不入山林梦”,则是对华美外表的讽刺,指出那种繁华是无法融入自然的美好梦境的。而“尘土难侵冰雪肠”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纯净,显示出他对世俗纷扰的蔑视。
后面几句通过梅花与菊花的对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高风的追求。诗的结尾“羞把庭槐祝二郎”,则是对世俗荣华的拒绝,彰显了诗人的高洁志趣与追求。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灵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高洁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世俗功名的超脱与拒绝,强调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竹、梅、菊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君子之象,代表着高洁的品德与坚韧的精神,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竹隐堂”象征什么?
A. 物质的富有
B. 隐逸的生活
C. 世俗的追求
D. 名利的渴望
“此身虽晦道弥光”表达的意思是:
A. 身处困境
B. 内心光明
C. 外表华丽
D. 遇到挫折
“羞把庭槐祝二郎”中的“二郎”指代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世俗的荣耀
C. 乡村的生活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题西林壁》:二者都涉及到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苏轼的作品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而苏良则更倾向于内心的高洁与隐逸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