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5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3:01
送卓漳州二首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靴裤偏裨谒,幡花父老迎。
蹠徒方攫市,结辈忽专城。
勤拊无捐瘠,宽征有愿耕。
遥知南诏路,来往渐通行。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卓漳州,描绘了他在出行时的情景。诗中提到穿着靴子和裤子的人去拜访,迎接他的是手持幡花的父老乡亲。诗人观察到市集上流浪的行人,和聚集在城市里的同伴们。勤劳的人虽然辛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而那些宽松的征税政策下,有愿意耕作的人。最后,诗人遥远地知道南诏的道路,来往的人渐渐增多。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止庐,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刘克庄以其豪放、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与陆游、杨万里并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了关心民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诗人通过送别友人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通过对南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首联中的“靴裤偏裨谒,幡花父老迎”生动地描绘出迎接场景,体现了人们对卓漳州的热情与期待。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诗人对流浪者和城市居民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勤拊无捐瘠”与“宽征有愿耕”,不仅揭示了当时税制的苛刻,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改善的渴望。最后一句“遥知南诏路,来往渐通行”则表现了社会的逐渐发展与交流的增加,寓意着希望与前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折射出诗人对家国和百姓的深切关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提到的“靴裤”指的是什么?
A. 旅行的装备
B. 家乡的衣服
C. 祭祀的服装
答案: A
“勤拊无捐瘠”中“捐”指的是什么?
A. 捐赠
B. 税务
C. 负担
答案: B
诗人提到的“南诏”指的是哪个地方?
A. 现在的江苏
B. 现在的云南
C. 现在的四川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