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5:27
东南是沧海,此水乃西行。
高下数百里,时为不平声。
所遇有如此,流恨何时已。
可怜无父人,犹作浪游子。
这片海洋在东南方,这水流向西方。
高低起伏几百里,时常传来不安的声音。
遇到这样的情况,流亡的痛苦何时才能结束?
可怜的是那些无父之人,仍然像漂泊的游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纪大奎(约1640-约1710),清代诗人,字士俊,号白云山人,擅长诗词,风格多变,受到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许多人沦为流亡者,作者通过舟行的场景,反映了流亡者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忧虑。
这首《广信至玉山舟中 其二》通过舟行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深刻反思。开篇以“东南是沧海,此水乃西行”引入,展现出航行的背景,象征着流亡者的无奈旅程。诗中提到的“高下数百里,时为不平声”,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起伏,更隐喻了流亡者经历的艰辛与不安。
“所遇有如此,流恨何时已”一句,传达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无尽痛苦的感慨,仿佛在呼唤着某种解脱。而最后一句“可怜无父人,犹作浪游子”,则通过对无父之人的同情,表达了对孤独和漂泊者的深切关怀,让人感受到那种身世飘零、孤苦伶仃的悲凉情绪。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海洋与舟行的辽阔与孤独,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深沉的情感流露,展现了作者对流亡者命运的关注和对家国情怀的忧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舟行的意象,表达了流亡者在社会动荡中遭遇的孤独与苦痛,体现了诗人对家国与人情的深切关注,反映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沧海”象征什么?
A. 家乡
B. 广阔的命运
C. 朋友
“可怜无父人”中的“无父人”指的是?
A. 有父之人
B. 孤儿或漂泊者
C. 富有的人
诗中“流恨何时已”表达人们对什么的渴望?
A. 回家
B. 解脱
C. 财富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