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2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21:42
人言怖魔像,非金亦非铁。
若作世金铁,开士亦不现。
禅坐应念往,一钵千家供。
顺佛遗敕故,不宣示神通。
有为中无为,火聚开莲花。
无为中有为,甘露破诸熟。
魔子目怖畏,我无怖畏想。
或欲坯熔之,为己富贵梯。
赖世主慈观,虎兕失爪角。
或得野狐书,有字不可读。
狐涎著其心,字义皆炳然。
却来观六经,全是颠倒想。
今世青云士,慎莫作此解。
有人说害怕魔像,它既不是金也不是铁。如果将世间的金铁用来作魔像,开悟的人也不会出现。禅坐时应当牢记往事,一碗饭能供养千家。遵循佛陀的遗教,所以不宣扬神通。在有为中无为,火聚能开出莲花;在无为中有为,甘露能破坏一切成熟的果实。魔子目睹恐惧,我却没有恐惧的想法。有人想把它融化,作为自我富贵的阶梯。依赖世主的慈悲观察,猛虎和野兽失去了爪角。或许得到了野狐的书信,里面有字却无法阅读。狐狸的涎水沾染了内心,字义却都显得明亮。但再来看《六经》,全是颠倒的想法。如今的青云士,请小心不要这样解读。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理论家。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铁罗汉颂》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此时他对佛教有了更深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世俗财富的超脱,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铁罗汉颂》是一首深富哲理和禅意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魔像”的探讨,反映出对世俗欲望的无畏和对内心修行的重视。开头即以“人言怖魔像”引入,表明对外界的恐惧并非真正的恐惧,反而是对内心的探寻。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物质的看淡,更强调了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大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越世俗的境界,借助禅宗的理念,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智慧和觉悟。通过“禅坐应念往”与“一钵千家供”的对照,诗人提醒我们在修行中应当关注他人,达到一种无私的境界。
整首诗在修辞上运用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给人以思考的余地。最后一句“今世青云士,慎莫作此解”则是对后世读者的警示,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保持清醒的思维。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超越世俗欲望,强调内心的修行与觉悟,警示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名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诗中“怖魔像”指的是什么?
A. 恐惧的形象
B. 金铁的制作
C. 财富的象征
答案:A
诗人提到“一钵千家供”,意在强调什么?
A. 物质的丰盈
B. 无私的奉献
C. 餐饮的美好
答案:B
诗中的“甘露”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佛法
C. 恐惧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