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0:0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0:08:56
舟横攸河水,马滑潺陵道。
百里无鉏犁,闲田生春草。
春草亦已瘦,栖栖晚花少。
落日见行人,愁烟没孤鸟。
老翁雪髯鬓,生长识群盗。
归来四十年,墟里迹如扫。
莫讶土毛稀,须知人力槁。
生聚何当复,兹事恐终老。
人言古战场,疮痍猝难疗。
谁使到此极?天科吾请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乡村景象:船只停泊在河水上,马匹在潺陵的道路上滑行。百里之内没有犁田的农具,闲置的田地长满了春天的野草。春草虽然长得稀疏,晚开的花朵也已不多。夕阳西下,我看见行人,愁苦的烟雾笼罩着孤鸟。白发苍苍的老翁,识得那些群盗的来历。四十年归来,村里的痕迹如同被扫除一般。不要奇怪地觉得土地稀疏,这都是因为人力所致。生存和聚集的希望何时才能恢复,这些事情恐怕要在我老去时才能实现。人们说这里是古战场,伤痕累累,难以恢复。是谁把我带到这里的极点?我向天祈祷。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梅溪,江苏常熟人。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质朴著称,尤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生活场景。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潺陵》是范成大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的景象,可能是他在归乡途中所见,表达了对乡土沧桑变化的感慨,以及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涉及的古战场,暗示了历史的伤痕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潺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乡村画面。诗的开头,诗人通过“舟横攸河水,马滑潺陵道”展现了乡村的自然环境,传递出一种安静而平和的气息。然而,这种平和之美却被“百里无鉏犁,闲田生春草”所破坏,荒芜的田地、无人耕作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无情,乡村的繁荣已不再。接着,诗人通过“春草亦已瘦,栖栖晚花少”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春天的草木虽在,但因缺乏人力的照料而显得瘦弱,晚花的稀少更显得孤独。
“落日见行人,愁烟没孤鸟”通过夕阳的余晖与孤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暗示着人们的孤寂与无奈。老翁的出现,似乎带给诗人一种时代的传承感,四十年的归来,村落的变化让他倍感无奈。诗中“莫讶土毛稀,须知人力槁”一句,更是直指人力不足的原因,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诗人不仅在怀念过去的美好,也在思考未来的无望,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展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与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中描述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老翁具有怎样的特征?
诗人对故乡的变化感到:
《潺陵》与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荒凉,杜甫在《春望》中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感慨,而范成大则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