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1:0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1:02:08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
作者: 曹丕 〔魏晋〕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的壮丽景象,然而水流的浩荡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航行。山林间的戈矛如同林木般密集,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猛将心中充满愤怒,气概如同纵横的风云。有人说江水广阔,但一根芦苇就能渡过,这说法太过轻视了水的危险。不战而屈服敌人,收兵称为贤良之举。古公的家乡岐邑,正是剪除殷商的起点。孟献在虎牢营寨中,郑国的百姓都因恐惧而颈项低垂。治理国家应该重视农业,若不早做准备就会自取灭亡。在淮河和泗水之间兴农,修建房屋以图安稳。要根据情况运用权谋,六军都因而安康。岂能像东山的诗那样,悠悠地充满忧伤呢?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开国皇帝,文学家。其诗歌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雄浑而富有气势。
此诗创作于曹丕出征之前,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看法,旨在激励士兵,展现出对国事的忧虑与希望。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江水壮阔的描绘,引入对战争与治理的深刻思考。曹丕以“观兵临江水”开篇,瞬间将读者的视野拉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水流如汤,象征着战争的紧迫感和力量。接着,诗人用“戈矛成山林”展现了军队的强大而密集,似乎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冲突。
在面对敌人时,曹丕提到“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这是他对治理国家的一种理想追求,强调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而非单纯依赖武力。诗中提到古公和孟献,透过历史典故,曹丕传达出治理国家需要借鉴历史智慧的观念。
最后,诗人对东山诗的自省,表明了他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激发斗志,而不是沉浸在忧伤之中,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人的豪情壮志,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诗歌表达了曹丕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强调智慧、农业和战略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对战争的警惕和对未来的希望。
曹丕的《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C. 对个人名利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戈矛成山林”意图表达什么?
A. 军队的力量
B. 自然的风光
C. 个人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东山诗”主要象征什么?
A. 忧伤的情感
B. 战争的胜利
C. 个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