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7:4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7:49:03
济难资长策,常怀国士风。
秦强因将白,鲁弱更蒐红。
叹已怀孤愤,忧时咏小戎。
儒冠须勿溺,邂逅亦成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时局的忧虑。诗人认为,面对困境,应当依靠长远的策略,始终要怀有国士的气概。秦国强大是因为有白起这样的名将,而鲁国则因弱小而要不断搜集红色的战士。诗人感叹自己怀有孤独的愤懑,忧心于时代的动荡,以小的战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儒士的身份不应沉迷于个人的名利之中,偶然的机遇也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刘子翚,生于宋代,著名诗人和文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宋代,国家正经历着各种挑战,内忧外患交织,诗人通过诗歌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寄托对政治的关注和对英雄的渴望。
这首诗以国士风范和历史典故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开篇以“济难资长策”引入,表明面对国家危机时应有的策略思考,诗人同时强调了国士应具备的气概,突显了对理想人物的向往。
接下来的“秦强因将白,鲁弱更蒐红”则通过历史对比反映了国家间的强弱差异,暗示鲁国的弱小需要依赖于人才的集合,形成了对比的张力。诗人叹息“已怀孤愤”,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个人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
最后两句“儒冠须勿溺,邂逅亦成功”则是对自己身份的反思,提醒士人不应沉迷于个人名利,而要把握偶然的机遇,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警醒,更是对士人的一番寄语。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宽广的胸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强调了国士的责任和个人的理想,倡导士人应当把握机遇,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将领是谁?
填空题:诗人认为“常怀___风”是士人的应有之义。
判断题:诗中提到鲁国需要搜集红色战士才能变强。对还是错?
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两首诗都关心国家命运和个人抱负,但刘子翚的诗更加内省,通过历史典故引发对时局的思考,而王昌龄则更多表现出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战争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