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5: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29:10
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
陆游
齐民本自乐衡门,
水旱那知不自存。
圣主忧勤常旰食,
烦公一一报曾孙。
这首诗的意思是:普通百姓本来就安于自己的生活,水旱灾害他们又怎能知道呢?圣明的君主常常忧心劳苦,甚至连饭都吃得很少,而你却要一一回报给后代,真是令人担忧。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理想中的明君,这种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次出现,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期望与评价。而“报曾孙”则暗示了对未来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思考。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家国情怀,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陆游的诗风格多变,既有激昂慷慨,也有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常常为国家的前途忧虑。陆游的诗作反映了他对百姓生存现状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期待,表达了他希望国家安定、百姓幸福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描绘,展现了陆游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统治者责任的深刻反思。诗的前两句提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他们对水旱灾害的无知与无奈,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而后两句则转向对统治者的描写,展现了理想中的明君应有的忧虑与勤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与对百姓的责任。
整个诗歌在形式上采取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通过将普通百姓与圣主的对比,表现了两者在国家命运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普通百姓与明君的对比,突显了不同角色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性。此外,通过“水旱”与“忧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社会责任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对统治者的期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齐民”指的是什么?
“圣主忧勤常旰食”中,“旰食”意指什么?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陆游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强调社会责任与民生,后者则表达个人豪情与对自由的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关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