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岸树二首》

时间: 2025-07-12 18:52:06

诗句

岸头树子直如筠,谁遣相招住水滨。

不合镜中贪照影,照来照去总斜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8:52:06

原文展示:

岸头树子直如筠,
谁遣相招住水滨。
不合镜中贪照影,
照来照去总斜身。

白话文翻译:

岸边的树木笔直如竹,
是谁在叫它们停留水边?
不该在镜子中贪恋自己的影子,
照来照去都显得歪斜。

注释:

  • 岸头:水边,河岸。
  • 树子:指树木。
  • :竹子的意思,形容树木的直立。
  • 相招:互相招呼、邀请。
  • 水滨:水边,指河岸。
  • 镜中:指水面如镜,反射影像。
  • 贪照影:贪恋自己的影子。
  • 照来照去:来回映照。
  • 总斜身:始终歪斜的姿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常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明快。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同时反映出对自我和环境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岸树二首》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水边树木的自然形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哲思。这首诗以“岸头树子直如筠”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岸边树木的挺拔形态,仿佛竹子般的直立,给人以清新而又生动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谁遣相招住水滨”,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似乎在询问树木为何在此静默,增添了一丝幽默和哲理的意味。

“不合镜中贪照影,照来照去总斜身”,此句转而讨论了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诗人在这里运用了“镜”的比喻,水面如镜,映照出的影子却并非完美,反映了人们对自我形象的迷恋与现实的偏差。这种内外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简洁的表面下,蕴藏了深邃的哲理。

杨万里通过对树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隐喻了人们对自我认知的反思,充满了智慧与哲思。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情感与思想却十分丰富,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岸头树子直如筠:描写水边的树木直立,仿佛竹子一般,展现了自然的挺拔与坚韧。
  2. 谁遣相招住水滨:发问,表现出对树木静止状态的好奇,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3. 不合镜中贪照影: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自我形象的反射,暗含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4. 照来照去总斜身:影子虽在水中反复出现,却始终不完美,象征真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筠”比喻树的直立,增强形象感。
  • 拟人:树木似乎被赋予了情感,仿佛在呼唤。
  • 对仗:如“照来照去”与“总斜身”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探讨了自我认知与外界现实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哲思,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岸头:象征着生命的边缘与变迁。
  • 树子:代表坚韧和生长。
  • 水滨:象征流动和变化。
  • 镜中影:隐喻自我认知与理想的差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树子”比喻什么?
    A. 竹子
    B. 坚韧的生命
    C. 水边的石头

  2. “不合镜中贪照影”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不要沉迷于虚幻的自我形象
    B. 不要照顾他人
    C. 不要在意外界的评价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自我反思与理想的探讨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岸树二首》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杨万里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哲理,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描写手法和主题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四不可吟 时吟 不可知吟 鲜欢吟 自咏吟 插花吟 天津新居成谢府尹王君贶尚书 夏日南园 代书寄商洛令陈成伯 训世孝弟诗十一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建之底的字 酉字旁的字 残恣 聿字旁的字 揭厉 血流漂杵 涵潴 福寿绵长 随时制宜 痛愤 幺弦孤韵 瑞应灾异 千形万态 幾字旁的字 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