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4:58
原文展示:
奉赠和斋悉焚父券
作者: 郭绍芳 〔清代〕
弓冶箕裘志不纷,
况于财帛等浮云。
千金弗索甘灰烬,
百卷全教付火焚。
自是承先消旧恨,
岂惟市义化残文。
高门自此多馀庆,
世好相安尽在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金钱与名利的淡泊态度,认为财富就如浮云般不值得追求;对父亲的教诲与遗志更为看重,宁愿烧掉金钱与书籍,以消除旧日的恩怨,追求精神上的安宁与和谐。诗的最后则寄希望于朋友的幸福与安宁。
注释:
- 弓冶箕裘:指代古代的技艺与工匠,象征着志向和追求。
- 财帛等浮云:意指金钱和财富如同云彩,虚无而短暂。
- 千金弗索甘灰烬:即使是千金也不愿意索取,而愿意化为灰烬。
- 百卷全教付火焚:将所有书籍和教导也甘愿焚烧。
典故解析:
- 承先消旧恨:可能指的是对父辈的遗志的承接,消解过去的纷争与怨恨。
- 市义化残文:暗指市井的义气与风气,表明对旧时文书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绍芳,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郭绍芳经历个人与社会复杂变迁之际,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整体上展现了诗人对财富与名利的超然态度,强调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诗的开头通过“弓冶箕裘”的比喻,指出志向与追求的高尚,接着将金钱比作“浮云”,强调其轻薄与短暂。诗中反复提到的“灰烬”和“火焚”,象征着对物质的彻底放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定信念:即便是千金的财富和百卷书籍,也无法与消除心中旧恨的价值相提并论。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高门和世俗安宁的向往,似乎在暗示追求精神和道义上的满足比追求物质利益更加重要。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展现出诗人与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弓冶箕裘志不纷:表明诗人对于技艺和志向的认可,强调追求的高度。
- 况于财帛等浮云:将财富比作浮云,表示其不实际。
- 千金弗索甘灰烬:宁愿将财富视作灰烬,体现出一种放下的态度。
- 百卷全教付火焚:对知识的态度,表达出对旧有教义的舍弃。
- 自是承先消旧恨:强调精神上的解脱,承接父辈的遗志。
- 岂惟市义化残文:不仅是对文书的看法,更是对社会道德的重视。
- 高门自此多馀庆:展望未来的安宁与和谐。
- 世好相安尽在君:希望在于朋友和谐相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财富比作浮云,突出其虚幻。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文学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财富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财富的虚无。
- 灰烬:象征对物质的放弃。
- 火焚:象征对旧有观念的彻底清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财帛”是指什么?
-
诗中提到“千金弗索”的意思是什么?
- A. 重视财富
- B. 不愿意索取财富
- C. 渴望金钱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 C.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将进酒》 李白与本诗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物质的态度,但李白更侧重于享乐,而郭绍芳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郭绍芳研究》
-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主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