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5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55:48
篷底推窗透夕晖,春寒草色滞芳菲。
远疑翔鹭孤帆饱,浓爱堆鸦老树肥。
驿路摧残知贼退,湖波吞吐觉堤危。
频年泽国悲鸿雁,上策治河自古稀。
在篷帐下推窗望去,夕阳的余晖透进来,春天的寒意使得草色依旧滞留,芳菲未尽。远处似乎有白鹭在空中翱翔,孤舟帆满。浓密的爱意围绕着老树,树上栖息着许多乌鸦。驿路因摧残而显得荒凉,让人知道敌人已经退去,湖面波涛起伏,让人感到堤坝的危险。多年在这泽国中,悲哀的鸿雁时常飞过,上策治河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十分罕见。
吴养原,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宝应道中》这首诗作成于行旅途中,诗人通过描绘沿途的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自然景象的冲突。
《宝应道中》是一首兼具自然美与社会观察的诗作。诗的开头,诗人通过“篷底推窗透夕晖”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温暖的春日黄昏画面,夕阳的光辉透过窗帘,暗示着生活的希望与美好。然而,紧接着“春寒草色滞芳菲”,则将诗的情感引向了另一层面,春天的寒意让草色依旧滞留,芳菲未尽,表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接着,诗人描绘了远方的白鹭和孤帆,意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孤帆的“饱”与白鹭的“翔”,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孤独并存的情境。而“浓爱堆鸦老树肥”则将视线引向了生命的丰盈与沉重,老树的肥厚象征着岁月的积淀,浓厚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后面几句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的威胁,“驿路摧残知贼退”,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在此显露无遗。而“湖波吞吐觉堤危”则用湖水的波动来隐喻社会的不安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思考。
最后两句“频年泽国悲鸿雁,上策治河自古稀”则是对历史的反思,频繁的战争和治理河流的难题,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无奈与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中提到的“孤帆”象征什么?
“湖波吞吐”这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