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3:29
淡黄柳·咏柳
作者:纳兰性德 〔清代〕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
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
絮己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
尽飘零游冶章台客。
红板桥空,溅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时节,作者在柳树下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自己刚刚醒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窗外的阳光斜照,一棵柳树下,蝉声依旧哀怨,似乎在诉说离别的愁苦。那飘动的柳絮仿佛是随风而来的浮萍,令人感到空虚而凄凉。作者劝诫自己不要轻易折断那垂柳的枝条,因为曾经的情感纠葛使他心生怨恨。最后,诗人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场景:曾经热闹的地方,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红板桥,裙摆溅起的水花,伴随晨风和残月,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情景。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容若,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他以词作闻名于世,作品风格婉约、细腻,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纳兰性德生活在清初,社会动荡,诗词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淡黄柳·咏柳》创作于秋季,正值作者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许是因离别、思念而作。诗中的情景和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尤其是在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首《淡黄柳·咏柳》以其清新而深邃的情感,构建了一幅秋日的画面。开篇的“三眠未歇”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略显忧郁的氛围中,仿佛作者刚刚从梦境中醒来,意识到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乍到秋时节”则是对季节变换的感叹,突显出秋天的来临带来的无形压力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中的柳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蝉鸣的“更咽”,映射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日欢乐的怀念。接下来的意象“絮己为萍”,巧妙地将柳絮与浮萍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漂泊感和无根之感。
“长条莫轻折”一句,寓意深刻,劝诫自己在感情上应更加珍惜,不要轻易放弃。最后的“红板桥空,溅裙人去”,则描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仿佛曾经热闹的场景已成为过往,叹息与孤独感愈发明显。这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秋天的静谧与思念的苦涩,透过表面,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日情景的怀念。用柳树作为象征,反映出人生中的离别与无常,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淡黄柳·咏柳》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苏小”指的是谁?
“长条莫轻折”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