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远上人》

时间: 2025-05-21 02:31:58

诗句

海岳两无边,去来都偶然。

齿因吟后冷,心向静中圆。

虫网花间井,鸿鸣雨后天。

叶书归旧寺,应附载钟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2:31:58

原文展示:

送远上人
作者: 李洞 〔唐代〕

海岳两无边,去来都偶然。
齿因吟后冷,心向静中圆。
虫网花间井,鸿鸣雨后天。
叶书归旧寺,应附载钟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与生活的哲理。诗人在广阔的海洋和高山面前感叹人生的渺小与偶然,仿佛来去之间都是无常的。吟咏之后,口齿变得冰冷,而内心却向往那种宁静与圆满。虫网在花间的井边,鸿雁在雨后的天空中鸣叫,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最后,诗人提到归旧寺的叶子书信,似乎暗示着对过去的追忆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或许这封信将伴随钟声回归故乡。

注释:

  • 海岳:海洋和高山,象征广阔无边的境界。
  • 偶然:指事物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 齿因吟后冷:吟诗后,口齿显得冰冷,可能指思绪的冷却。
  • 心向静中圆:心灵向往宁静与圆满的境界。
  • 虫网:虫子织成的网,象征自然中的细微之处。
  • 鸿鸣:鸿雁的叫声,象征离别与思乡。
  • 雨后天:雨后的晴空,象征清新与希望。
  • 叶书:用树叶写的书信,象征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旧寺:指诗人心中的故乡或依恋之地。
  • 钟船:装载着钟声的船,象征归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似乎是在送别一位好友或高人,诗中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在广阔的自然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远上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在浩瀚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偶然,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开篇的“海岳两无边”,让人感受到天地的广袤无垠,人与自然的渺小。接着,诗人通过吟咏引发内心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冷静与反省。“虫网花间井,鸿鸣雨后天”,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腻与生动,虫网和鸿鸣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最后一句“叶书归旧寺,应附载钟船”,则是对故乡、对宁静生活的思念与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故人的牵挂。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考究,既有自然的描绘,又透出哲理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岳两无边:以广阔的海洋和高山比喻人生的无尽和无常。
  2. 去来都偶然:人生的来去都是偶然,强调人生的不确定性。
  3. 齿因吟后冷:吟诗之后,口腔的冷却象征心灵的沉静。
  4. 心向静中圆:内心向往宁静与完整,体现出对平和生活的向往。
  5. 虫网花间井: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象,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6. 鸿鸣雨后天:鸿雁在雨后的天空中鸣叫,象征离别的情感。
  7. 叶书归旧寺:用叶子书写的信,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8. 应附载钟船:钟声的船,暗示着归乡的情感与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岳比作人生的广阔,表达渺小的感受。
  • 拟人:虫网、鸿鸣等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韵律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在自然中的思考与哲理。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岳:象征广阔与无边,代表人生的选择与不确定性。
  • 虫网:细腻与微小的自然,表现生活中的细节。
  • 鸿鸣:离别与思念,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旧寺:象征归属与宁静,表达对故乡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海岳”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广阔与无边
    C) 友情的深厚
    D) 对未来的期待

  2. “虫网花间井”中的虫网最能代表什么?
    A) 自然的细节
    B) 人的孤独
    C) 生活的繁忙
    D) 诗人的情感

  3. 诗中“叶书归旧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A) 自然
    B) 朋友
    C) 故乡
    D) 生活

答案:

  1. B) 广阔与无边
  2. A) 自然的细节
  3. C) 故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生长变化,展现人生的无常,与李洞的诗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鹧鸪天 元月一日君山湘妃庙作。同游者卢智晖并其同学王妮、小丁 鹧鸪天 重修天后宫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其二 题徐心斋内翰之铭秋夜读书图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彩舞萱衣喜气新 鹧鸪天 鹧鸪天 其十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气冠三军 鞋弓襪小 采字旁的字 断幅残纸 采字头的字 舌字旁的字 凉意 双人旁的字 怅然若失 包含试的词语有哪些 菽水之欢 怯红怕黑 韑屦 木字加见字念什么_木字加笔画汉字读音详解 三点水一个心汉字解析_三点水偏旁汉字详解 疏朗 冰弦玉柱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_他乡故知诗句解析与用法详解 梓的拼音及汉字解析_梓的读音与书写详解 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