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8:3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8:33:19
我若说有,你为有碍。
我若说无,你为无碍。
我若横说,你又跨不过。
我若竖说,你又跳不出。
若欲丛林平贴,大家无事,不如推倒育王。
如果我说“有”,你就觉得有障碍;如果我说“无”,你又觉得没有障碍。如果我横着说,你也跨不过去;如果我竖着说,你又跳不出来。如果想要在丛林中平安无事,大家都没有事情做,不如将育王推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释介谌,宋代高僧,以禅宗诗歌著称,作品常常探讨人生哲理和内心的觉悟。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在宋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佛教思想与儒家文化碰撞交融,释介谌的诗作反映了这一背景下对存在与非存在、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偈三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有”与“无”的探讨,反映了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深刻理解。诗人以极简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真理时常常的困惑与障碍。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无法完全表达真实的状态,而“横说”与“竖说”的对比则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诗中反复提到的“跨不过”和“跳不出”,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思维上的局限与困境。
最后两句“若欲丛林平贴,大家无事,不如推倒育王”,则是一种解放的呼声,表达了对束缚的反思与对自由的渴望。在复杂的生活中,诗人鼓励人们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一种更为简单和直接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体的内心探索,也可映射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具有深邃的哲理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哲学问题,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困惑与解脱的渴望。诗中的反思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也适用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有”与“无”分别象征什么?
诗人希望通过“推倒育王”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释介谌的《偈三首 其三》与朱熹的《观书有感》进行比较,前者侧重于对存在的思考,后者则更多体现对知识的渴望与心灵的启迪。两者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不同思考路径。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