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6:22
书斋
作者: 俞桂 〔宋代〕
野草沿庭砌,清闲日掩扉。
晚凉疎雨过,落叶觉蝉稀。
天籁自鸣竹,砧声谁捣衣。
僧寮不过此,何必扣玄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书斋环境:庭院中长满野草,闲适的日子让门扉紧闭。傍晚时分,微凉的雨过后,落叶飘零,蝉声显得稀疏。竹林间自然传来的声音,砧板上的敲打声又是谁在捣衣呢?这样的地方不比僧侣的寮房差,何必去探究那些深奥的道理呢?
作者介绍:
俞桂,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体现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居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在社会动荡与官场纷争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书斋》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野草生长的庭院,给人以一种自然、恬静的印象。接着,清闲的日子让诗人心境悠然,门扉紧闭,暗示着与世隔绝的平和状态。晚上的凉风和疏雨,伴随着落叶的飘落,使得周围的蝉声显得稀疏,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的宁静。
而“天籁自鸣竹”则通过自然之声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气息,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如同大自然的乐章,令人心旷神怡。接下来的“砧声谁捣衣”,通过生活的细节,描绘出一种朴实的生活场景,使得这份宁静更显真实而亲切。最后一句“僧寮不过此,何必扣玄机”则是诗人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于复杂世事的淡然与超脱,认为隐居生活的简单与自然,已足以比肩高深的智慧与哲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宋代士人的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书斋,表现出对自然、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复杂哲学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晚凉疎雨过”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特点?
诗的最后一句“何必扣玄机”表达了什么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