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6:4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6:49:55
原文展示:
舟阻沽头闸陆行二十馀里到沛县 归有光 〔明代〕
上沽下沽头,有如百里隔。 曲河见舟樯,相去只咫尺。 舍舟遵平途,马蹄生羽翮。 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 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 吾来江北地,每喜见秀麦。 行行野树合,已到古沛驿。 汉帝遗原庙,屋瓦残青碧。 龙化已千秋,鸡犬如昨昔。 欲寻歌风处,闾里乱遗迹。 今人泗水上,犹树歌风石。
白话文翻译:
从上沽到下沽头,感觉就像隔了百里之遥。 弯曲的河道上能看到船只的桅杆,距离其实很近。 离开船只,沿着平坦的道路行走,马蹄仿佛长出了翅膀。 麦穗在和风中垂下,随风摇曳,遍布广阔的田野。 我听说江北的人们常年饥荒,没有食物。 我来到江北地区,每次见到茂盛的麦田都感到高兴。 走着走着,野外的树木逐渐合拢,已经到达了古沛县的驿站。 汉帝留下的原庙,屋顶的瓦片还残留着青绿色。 龙的变化已经过去千年,但鸡犬的生活依旧如故。 想要寻找当年歌风的地方,却发现村落里遗迹混乱。 现在的人们在泗水边上,依然树立着歌风的石碑。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文学家,字熙甫,号南雷,江苏昆山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是他在江北旅行时所作,反映了当时江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归有光在江北旅行时,从上沽到下沽头,因船只受阻而改走陆路,经过二十多里路程到达沛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色,以及他对江北地区人民生活的关切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归有光的江北旅行为背景,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遗迹,表达了他对江北地区人民生活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江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而“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则透露出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后半部分通过对古沛驿和汉帝原庙的描写,以及对歌风石的提及,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归有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上沽下沽头,有如百里隔。
曲河见舟樯,相去只咫尺。
舍舟遵平途,马蹄生羽翮。
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
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
吾来江北地,每喜见秀麦。
行行野树合,已到古沛驿。
汉帝遗原庙,屋瓦残青碧。
龙化已千秋,鸡犬如昨昔。
欲寻歌风处,闾里乱遗迹。
今人泗水上,犹树歌风石。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绘江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表达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关切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对麦田、古沛驿、汉帝原庙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归有光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马蹄生羽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中提到的“歌风石”位于哪里?
诗中“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