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4:13
江城子 寄庐副使处道
作者: 张之翰 〔元代〕
去年雪里送君时。马迟迟。思依依。
及至金陵,还却值君归。
独抱此情谁与语,空三复,草堂诗。
年来霜鬓欲成丝。惜睽离。喜追随。
四海而今,浑有几相知。
上到庐山高绝处,曾为我,一支颐。
去年在雪中送你离去的时候,马儿走得慢腾腾,令人思念依依。
等到了金陵,恰好又碰到你回来。
独自怀抱这样的情感,谁来与我倾诉呢?空自吟咏,草堂的诗句。
近年来鬓发渐白,似要成丝。可惜离别,喜悦追随。
如今四海之内,能有几人相知呢?
上到庐山的高绝之处,曾为我,轻轻一颔首。
张之翰,元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著称,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他的作品多描绘人情和自然之美,情感真挚细腻。
此诗作于张之翰对友人的思念之际,通过雪中送别的情景,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离别的惆怅。
《江城子 寄庐副使处道》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便是回忆去年雪中送别的情景,马儿走得慢,正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的真实写照。接着,诗人回到金陵,恰逢友人归来,心中难免喜悦。然而独自怀抱着这一份情感,谁能与之倾诉呢?这句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草堂诗”,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自嘲,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深情。他感慨时光流逝,年华渐逝,霜鬓成丝,令人心生惆怅。离别的遗憾与追随的欣喜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最后,诗人哲思般地提到“四海而今,浑有几相知”,深刻地反映了人情冷暖与社会的疏离感。结尾的“庐山高绝处”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虽然高远,但却又显得孤独无依。这种对比深化了诗的情感内涵,使人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思索与无奈的美感。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理想的追求,尽管孤独,但仍然怀抱希望。
诗中提到“马迟迟”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诗中“草堂诗”代表了什么?
“四海而今,浑有几相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