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菩萨蛮  越城晚眺》

时间: 2025-08-01 23:09:22

诗句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

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

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23:09:22

原文展示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
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
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白话文翻译

西风吹散了天空中的雨云,斜阳却照耀着天边的树木。
树影在湖水中荡漾,波光如绮丽的罗绸。
归来的大雁从何而起,点点残霞映衬其中。
月光照耀着海门山,山河在苍茫的夜色中显得格外辽阔。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风:指西方吹来的风,通常象征着秋天。
  • 云头雨:云层上方的雨,暗示天气将变。
  • 斜阳:夕阳,指日落时的阳光。
  • :这里指荡漾,波动的样子。
  • 艳绮罗:形容波光的美丽,如同华丽的绸缎。
  • 征鸿:归来的大雁,象征游子或离别的情感。
  • 残霞:落日后的余晖,象征短暂与美好。
  • 海门山:特指某座山,可能是地名,意为在月光下显现的山。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描绘的景象如西风、斜阳、征鸿等,都在古诗词中频繁出现,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梦溪,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后被尊称为“刘伯温”。他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的敏感洞察而闻名,作品多涉及政治、历史、自然等方面。

创作背景

《菩萨蛮·越城晚眺》作于元末时期,彼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菩萨蛮·越城晚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知与思考。开篇“西风吹散云头雨”,以西风作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即将进入秋天的氛围。紧接着“斜阳却照天边树”,描绘出夕阳西下的美丽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此处,斜阳的光辉与树木的身影交相辉映,带来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忧伤的情感。

“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进一步将视线引向湖面,树影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荡漾,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绮丽景象。通过精妙的比喻,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华美的绸缎相联系,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在描绘美丽的同时,诗人引入了归雁的意象,象征着游子的归来与离别的思绪。点点残霞暗示着即将消逝的美好,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最后一句“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以月光照耀的海门山作为结尾,展现出一种空灵与辽阔之感,似乎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自然的永恒。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展现了浓厚的抒情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风吹散云头雨:西风吹来,雨云被吹散,预示着天气变化。
  2. 斜阳却照天边树:夕阳西下,映照着远方的树木,营造出悠远的意境。
  3. 树色荡湖波:树影在湖面上荡漾,形成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
  4. 波光艳绮罗:波光如同华美的绸缎,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5. 征鸿何处起:归来的大雁从何处而起,暗示着离别与归来的主题。
  6. 点点残霞里:残阳映衬下的点点霞光,象征着短暂与美好。
  7. 月上海门山:月光照耀着海门山,暗示着夜晚的宁静与辽阔。
  8. 山河莽苍间:山河在苍茫的夜色中,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修辞手法

  • 比喻:波光被比作“艳绮罗”,增强了美感。
  • 拟人:自然景象似乎有生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流逝。
  • 斜阳:象征着夕阳西下的美丽与短暂。
  • 征鸿:象征着游子的归来与离别。
  • 残霞:象征着短暂的美好与消逝。
  • 海门山:象征着辽阔与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菩萨蛮·越城晚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基
    • D. 白居易
  2.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 A. 春天的花
    • B. 秋天的夕阳
    • C. 夏天的雨
    • D. 冬天的雪
  3. “点点残霞里”中的“残霞”意指:

    • A. 早晨的阳光
    • B. 黄昏的余晖
    • C. 夜空的星星
    • D. 暴风雨的云彩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比较刘基的《菩萨蛮·越城晚眺》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刘基侧重于秋天的景象与离别之情,而李白则通过月光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却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长亭怨慢 又和外絮字韵 长亭怨慢 雁 长亭怨慢 长亭怨慢·读《双树居词》,怆然成忆 长亭怨慢 和玉田 长亭怨慢 别岁 长亭怨慢 长亭怨慢 赋得春日凝妆上翠楼,和叶蕃鲜 长亭怨慢 和素君韵寄远 长亭怨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屏的词语有哪些 隹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器宇不凡 演武修文 星流影集 伤官 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以白为黑 黹字旁的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 麻字旁的字 甘字旁的字 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言九鼎 言与心违 蟠青丛翠 羹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