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8 10:3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0:31:31
陆游的《黄鸦吟》
嗟哉黄鸦一何陋!性喜隐翳藏荒囿。
烟深翅重飞不起,鸣声谷谷知雨候。
夜与妖鵩群,又似恶白昼。
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
捕之既无用,鬻之又不售。
譬之人以支离而全,木以拥肿而寿。
若予者智不能知农圃,学不能举孝秀,
名不哗世,动得嘲诟,是亦天下不材之尤,
尚何议乎汝后!
唉,这黄鸦真是可怜又卑微!它喜欢隐蔽,藏身于荒草丛中。
浓烟弥漫,它的翅膀沉重,飞不起来,鸣叫声在山谷中回响,预示着雨季的到来。
夜晚与妖艳的白鸦为伴,白天却又显得如同恶梦一般。
它的羽毛根本不值一提,连被射杀的羞辱都不够,
它的肉也不值得上餐桌。
捕捉它没有什么用处,卖掉它也无人问津。
就像人一样,虽然身心残缺,却仍然活着;
又像树一样,虽然肿胀,但却能存活得久。
我这个人智力无法懂得农田的道理,学业也不能让人称道,
名声不显赫,行动常常受到讥讽,这正是世上最无用的存在,
又何必再谈论你呢?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渔隐。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长期生活在南宋时期动荡的环境中。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风格豪放而细腻。
该诗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失望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黄鸦象征着被社会边缘化的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深刻感受。
《黄鸦吟》是一首充满深邃思考的诗,诗人通过黄鸦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厌倦与对人生的反思。开篇以“嗟哉”引出主题,直接对黄鸦的卑微进行感叹,表现对其命运的同情。黄鸦性喜隐蔽,象征那些在社会中无所作为、被遗忘的人,烟深翅重的描写则渲染出一种无奈的孤独感。鸣声在谷中回响,暗示着这种存在的无声抗争。
诗中提到的“夜与妖鵩群”,反映了鸟类生活的恶劣环境,同时也映射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引入个人的对比,诗人以自身的无能为背景,展现了对自身价值与社会地位的深切忧虑。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凉而又无奈的,表达了诗人对无用之物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反思。
嗟哉黄鸦一何陋!
开篇感叹黄鸦的卑微,设定了全诗的基调。
性喜隐翳藏荒囿。
描述黄鸦喜欢隐蔽,象征人们的自我逃避。
烟深翅重飞不起,
形象地表现黄鸦的无力与被动。
鸣声谷谷知雨候。
鸟鸣声在山谷中回荡,暗示着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夜与妖鵩群,又似恶白昼。
反映了黄鸦与不良风气的关系,白天的光明与夜晚的阴暗相互交织。
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
对黄鸦存在价值的否定,表明其社会地位的卑微。
捕之既无用,鬻之又不售。
进一步强调黄鸦的无用,捕捉和出售都无意义。
譬之人以支离而全,木以拥肿而寿。
通过比喻,探讨人和树的生存状态。
若予者智不能知农圃,学不能举孝秀,
反映诗人自我否定,对自身智慧与学业的困惑。
名不哗世,动得嘲诟,
表达对世俗评价的无奈。
是亦天下不材之尤,尚何议乎汝后!
质疑自身的存在价值,表达了深深的自嘲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黄鸦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关于鸟的吟唱,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个人无用与社会冷漠的无奈与悲哀。
《黄鸦吟》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陆游
d) 白居易
诗中“夜与妖鵩群”中的“妖鵩”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风俗
d) 一种食物
诗中提到黄鸦的“性喜隐翳”,意味着什么?
a) 喜欢光明
b) 喜欢隐蔽
c) 喜欢飞翔
d) 喜欢鸣叫
陆游的《黄鸦吟》与杜甫的《兵车行》均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前者通过黄鸦象征无用之人,后者则通过兵车的苦痛表现战乱带来的苦难。两者都关注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