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示三子》

时间: 2025-05-23 18:15:51

诗句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8:15:51

原文展示:

示三子
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
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白话文翻译:

这时三位儿子已经回到了外家,彼此之间似乎已渐渐忘却,
归来近在咫尺却无法忍受分离的痛苦。
儿女已在眼前,然而他们的神情面目却略显模糊。
高兴得说不出话,泪水流尽才勉强露出一笑。
已经明白这并非梦境,心中却仍感到不安。

注释:

  • 三子:指诗人的三个儿子。
  • 相忘:彼此忘却,形容感情或记忆的淡漠。
  • 儿女已在眼:儿女就在眼前,但因感情复杂而感到模糊。
  • 喜极不得语:极度高兴却无法言语,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
  • 了知不是梦:醒悟到这是真实的生活,而非梦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约1043—1102),字仲明,号静庵,宋代诗人,擅长诗、文、词,尤以诗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生活情感,风格细腻而含蓄,常常渗透着对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家庭观念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儿女的思念与欢乐的描写,反映了家庭团聚的温馨及对亲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示三子》是一首情感浓烈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儿女的深切思念和归来的欣喜,然而这种喜悦中又夹杂着一种模糊和不安。诗的开头以“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展开,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儿子的归来,但却又暗含着与外界渐行渐远的感慨。接下来的“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更是道出了对亲情的复杂感受,虽然儿女就在眼前,但因久别而感到陌生,情感的张力在此显露无遗。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这句诗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极度的快乐中甚至无法言语,泪水流尽后才勉强露出微笑,表现了深厚的父爱和对亲情的珍视。最后一句“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则将情绪的复杂性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虽然明白这一切是现实,却依然心绪不宁,展现了人对亲情的渴望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家庭归属感和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无常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去远即相忘:叙述儿子们归来自外地,暗示与外界的距离。
  2. 归近不可忍:虽然归来近,但心中难以忍受分离之苦。
  3.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儿女在眼前,却感到模糊,表达了生疏感。
  4.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极度高兴无法言语,泪水流尽后才微笑,展现复杂感情。
  5.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白这一切是真实的,但内心仍感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归近”和“相忘”形成对比,突显亲情的疏离感。
  • 夸张:通过“泪尽方一哂”夸张表现内心的激动和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归属感,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 三子:象征着家庭和亲情。
  • :代表着情感的深度和对亲情的渴望。
  • :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子”指的是诗人的几个孩子,正确吗?(对/错)
  2. “喜极不得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填空:__
  3. 诗中反映了对家庭的怎样的情感?(选择题:A. 疏离 B. 珍视 C. 失落)

答案

  1. 极度的喜悦
  2. B. 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陈师道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家庭与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更强调亲情的复杂性,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的归隐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春归 唐多令·明月满沧洲 减字木兰花(甲午九日午山作) 减字木兰花(寿词) 春景 其一 小水细通池 一翦梅(和敖秋崖为小孙三载寿谢) 莺啼序(感怀) 沁园春 望江南(秋日即景) 减字木兰花·清欢昨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直馆 金字旁的字 包含砸的词语有哪些 王字旁的字 毫无二致 反杜林论 黽字旁的字 麻字旁的字 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双规 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平等互利 不遗寸长 偶或 口字旁的字 作作索索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声生势长 起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