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2:0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2:01:56
次琼管后三日忽奉德音恩许自便感涕之馀赋诗见志 其一
作者: 李纲 〔宋代〕
此身飘堕到沧溟,
谁谓君王念贾生。
黄纸再蒙题姓字,
丹书特为削刑名。
山林老去何其幸,
萍梗追思却自惊。
天地恩宽难报德,
试从今日数归程。
这身处境漂泊至大海深处,
谁能知道君王念念不忘贾谊。
再次在黄纸上写下我的名字,
特意用丹书来削去我的刑名。
在山林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却在漂浮的萍草上追忆往事,不禁自惊。
天地的恩情宽广难以回报,
从今天起,试着计算我的归程。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刚直不阿的性格而受到重用与贬斥。他的诗风格以豪放而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遭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纲被贬期间,他在沧海之滨感受到孤独与无奈,回忆起往昔的荣华富贵,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李纲的《次琼管后三日忽奉德音恩许自便感涕之余赋诗见志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描绘了诗人被贬后的心境与对恩宠的感激。开篇“此身飘堕到沧溟”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的孤独感,仿佛自己已经沉沦至无边的海洋,暗示着他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悲伤。
“谁谓君王念贾生”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自我反思,暗示君王的仁德与自身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在经历了贬谪的痛苦后,诗人感受到来自君王的恩典,重新获得身份的恢复,这一过程在“黄纸再蒙题姓字,丹书特为削刑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联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山林老去何其幸,萍梗追思却自惊”中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去的追忆,尽管生活在自然中,但依旧难以摆脱内心的惊慌与不安。最后一句“天地恩宽难报德”,道出了诗人对恩情的感激,却又感到难以回报的无奈,最终以“试从今日数归程”结束,展现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强烈的个人色彩,反映了李纲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面向未来的希望,令人感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恩宠的感激、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人提到的“贾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司马迁
B. 贾谊
C. 陶渊明
填空题:诗中“此身飘堕到__”表达了诗人处境的孤独感。
判断题:诗人对君王的恩惠表示感激。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纲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思考与感慨,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索,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纲更着重于个人的经历与感受,而杜甫则更为突出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