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次琼管后三日忽奉德音恩许自便感涕之馀赋诗见志 其一》

时间: 2025-05-22 12:01:56

诗句

此身飘堕到沧溟,谁谓君王念贾生。

黄纸再蒙题姓字,丹书特为削刑名。

山林老去何其幸,萍梗追思却自惊。

天地恩宽难报德,试从今日数归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2:01:56

原文展示

次琼管后三日忽奉德音恩许自便感涕之馀赋诗见志 其一
作者: 李纲 〔宋代〕

此身飘堕到沧溟,
谁谓君王念贾生。
黄纸再蒙题姓字,
丹书特为削刑名。
山林老去何其幸,
萍梗追思却自惊。
天地恩宽难报德,
试从今日数归程。

白话文翻译

这身处境漂泊至大海深处,
谁能知道君王念念不忘贾谊。
再次在黄纸上写下我的名字,
特意用丹书来削去我的刑名。
在山林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却在漂浮的萍草上追忆往事,不禁自惊。
天地的恩情宽广难以回报,
从今天起,试着计算我的归程。

注释

  • 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这里暗示作者也有相似遭遇。
  • 黄纸:古代用于书写的纸张,象征文书的正式性。
  • 丹书:指用红色的墨水书写的文书,通常用于重要文件,表示对刑名的正式撤销。
  • 萍梗:指水中的浮萍,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纲(1083-1140),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刚直不阿的性格而受到重用与贬斥。他的诗风格以豪放而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遭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纲被贬期间,他在沧海之滨感受到孤独与无奈,回忆起往昔的荣华富贵,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李纲的《次琼管后三日忽奉德音恩许自便感涕之余赋诗见志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描绘了诗人被贬后的心境与对恩宠的感激。开篇“此身飘堕到沧溟”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的孤独感,仿佛自己已经沉沦至无边的海洋,暗示着他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与悲伤。

“谁谓君王念贾生”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自我反思,暗示君王的仁德与自身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在经历了贬谪的痛苦后,诗人感受到来自君王的恩典,重新获得身份的恢复,这一过程在“黄纸再蒙题姓字,丹书特为削刑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联则转向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山林老去何其幸,萍梗追思却自惊”中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去的追忆,尽管生活在自然中,但依旧难以摆脱内心的惊慌与不安。最后一句“天地恩宽难报德”,道出了诗人对恩情的感激,却又感到难以回报的无奈,最终以“试从今日数归程”结束,展现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强烈的个人色彩,反映了李纲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面向未来的希望,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此身飘堕到沧溟: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的孤独感,仿佛自己沉没在无边的海洋之中。
  2. 谁谓君王念贾生:表明诗人对于君王是否关心自己的状态有些疑虑,同时提到贾谊的遭遇,暗示自我反思。
  3. 黄纸再蒙题姓字:再次在纸上写下名字,象征着身份的恢复与重新获得的尊重。
  4. 丹书特为削刑名:用红色的书写方式正式撤销自己的罪名,体现了诗人对君王恩德的感激。
  5. 山林老去何其幸:在山林中生活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6. 萍梗追思却自惊:虽然在享受自然,但内心却因回忆往事而感到惊慌。
  7. 天地恩宽难报德:对天地的恩情感到难以回报,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8. 试从今日数归程: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归属感,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旅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漂浮在海洋中的萍草,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漂泊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恩宠的感激、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溟:象征着深沉的孤独和失落。
  • 贾生:代表着对过往和历史的反思,含有对国家的忠诚与忧虑。
  • 黄纸、丹书:代表着官方文书和身份的象征,体现了社会地位的变迁。
  • 山林、萍梗:自然意象,象征着宁静生活和漂泊不定的人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提到的“贾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司马迁
    B. 贾谊
    C. 陶渊明

  2. 填空题:诗中“此身飘堕到__”表达了诗人处境的孤独感。

  3. 判断题:诗人对君王的恩惠表示感激。 (对/错)

答案

  1. B
  2. 沧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李纲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的思考与感慨,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索,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纲更着重于个人的经历与感受,而杜甫则更为突出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现状。

参考资料

  • 书籍:
    《宋代诗人李纲研究》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文章:
    李纲诗歌风格探讨
    宋代文学与历史背景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江南 其十 望江南 其一 望江南 其一 望江南·甲辰游桂林八首。一九六四年 其七 望江南 其六 望江南八首 其六 望江南 望江南 其一 题刘彦清农部“古红梅阁图” 望江南四首 其四 西湖 望江南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神工鬼斧 敬逊 春满人间 小字头的字 瘕疝 包含遍的词语有哪些 寸字旁的字 鬼字旁的字 澄神离形 倒摄 素门凡流 习非成是 同的笔画顺序详解_同字的笔顺规则与书写技巧 包含鳌的词语有哪些 妄开头的成语 一钱太守 洒的繁体字怎么写?这份洒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克字旁的字 三字俗语大全_经典三字俗语解析与应用 包含贝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