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3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7:48
饮马长城窟
作者: 吴龙翰 〔宋代〕
汉兵北伐时,饮马长城窟。
此城何以高,中填战夫骨。
此池何以深,战血化为洫。
秋风吹水腥,马闻亦辟易。
马渴可奈何,要马载金戈。
长安有游冶,走马燕支坡。
在汉朝的北伐时期,士兵们在长城窟旁给马喝水。
这座城为何如此高,城中埋满了战士的尸骨。
这口水池为何如此深,战斗中洒下的鲜血化成了水流。
秋风吹来,水中弥漫着腥味,马儿闻到了也感到恐惧。
马渴了怎么办呢?只能让马儿负担起武器。
长安有繁华的游乐场,快马飞奔至燕支坡。
“汉兵北伐”指的是汉朝时期为了抵御外敌而进行的北方战争,尤其是与匈奴的战争。这种战争常常伴随着大量的牺牲与血腥,诗中通过对长城和水池的描绘,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凶险。
吴龙翰,字景祚,号靖斋,宋代诗人,擅长写田园山水和战争题材,作品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汉朝的北伐战争,表达了对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刻感受,反映了士兵们在战斗中的艰辛与无奈。
这首《饮马长城窟》以长城为背景,通过马饮水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开篇即引入汉兵北伐,立刻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洪流中。长城不仅是防御的象征,也成为了无数战士英魂的埋葬之地。这种对比突出战争的代价,令人感到沉重。
“此池何以深,战血化为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烈,鲜血化为水流,展示了战争对生命的无情吞噬。秋风起时,水中腥味飘散,连马儿也感到恐惧,暗示了战争的恐怖和对生命的威胁。
诗末提及“长安有游冶”,将悲壮的情感与长安的繁华对比,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鲜明,叩问着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脆弱。
汉兵北伐时,饮马长城窟。
描绘战争背景,士兵在长城边饮马,暗示战争的频繁与士兵的艰辛。
此城何以高,中填战夫骨。
通过长城的高度引出其背后隐藏的牺牲,强调战争的惨烈。
此池何以深,战血化为洫。
水池的深度与战斗中流淌的鲜血相连,增强了悲剧感。
秋风吹水腥,马闻亦辟易。
秋风带来的腥味,马儿因恐惧而退避,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氛围。
马渴可奈何,要马载金戈。
表达士兵的无奈,虽渴望休息,却必须继续负担武器。
长安有游冶,走马燕支坡。
将战争的惨烈与长安的繁华对比,表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写战争场景,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战争的反思。诗人以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深刻影响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饮马长城窟”意指什么?
A. 马饮水的地方
B. 长城的最高点
C. 战斗的指挥部
“此池何以深,战血化为洫”表达了什么?
A. 水池很美
B. 战争的残酷
C. 士兵的勇敢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了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繁华与和平
C. 逃避与悲哀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吴龙翰的作品在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上,表达得尤为深刻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