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0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07:32
九日同何梁二公登雁峰寺
作者:区大相
羁旅苦无悰,良辰忽以至。
临水叹将归,登高询故事。
共有龙山兴,载酒雁峰寺。
地暖气初肃,风紧叶欲脆。
久知瘴疠清,未觉风土异。
燕去诚知节,雁回有何意。
欲穷万里目,几席屡迁次。
烟霞荡远空,丝竹激悲吹。
菊蕊未堪餐,橘香薰欲醉。
汉臣荣佩萸,楚客思葺芰。
枫岸君滞宦,衡门我栖志。
忽聆岐路言,临觞发悲慨。
在旅途中感到孤独苦闷,良辰美景忽然降临。
临近水边叹息快要回去,登高望远询问历史故事。
大家共同欣赏龙山的美景,携酒登上雁峰寺。
大地暖和,气候刚刚开始寒冷,风紧叶子也变得脆弱。
早已知道这里的瘴气清新,却未曾觉察风土的不同。
燕子离去确实有它的时节,雁儿归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要尽览万里风光,却在不同的地方屡次迁徙。
烟霞在远空中荡漾,丝竹乐器发出悲伤的旋律。
菊花还不能够品尝,橘香却令人陶醉。
汉朝的臣子佩戴着香蒿,楚国的客人思念着芰草。
枫林岸边你在滞留官职,我在衡门追求理想。
忽然听到岐路的谈话,举杯发出感慨。
作者介绍:区大相,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期间,诗人和友人一同登高望远,吟咏抒怀,表达了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欣赏。
《九日同何梁二公登雁峰寺》是一首描绘重阳节登高望远的古诗,诗中通过层次分明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以“羁旅苦无悰”引入,表达了身处他乡的孤独感,紧接着“良辰忽以至”则映衬出此时此景的美好,使人心生感慨。
诗中多次提及自然元素,如“龙山”“雁峰寺”“菊蕊”“橘香”等,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人通过描写季节的变化及自然的气息,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欲穷万里目,几席屡迁次”则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思索,尽管多次迁徙,但心中对远方的渴望始终不变。
结尾处,诗人忽然聆听到岐路的谈话,举杯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思索。这种情感的波动,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致中,融入了深刻的哲思,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登高活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由衷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羁旅苦无悰”的意思是什么?
诗人提到的“龙山”主要象征什么?
“欲穷万里目,几席屡迁次”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关注亲情,而区大相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生的哲理。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却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