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2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26:04
蝮蛇冬未蛰,裛草寒更生。
阳光泄为电,地雷忽有声。
上天号令乖,致此灾异并。
不然多杀伤,兵气之所成。
汉廷免三公,毋乃非政刑。
愿言调玉烛,仰见三阶平。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异象与社会的动荡。寒冬中,蝮蛇尚未冬眠,寒冷的草木依旧复苏;阳光如电光般闪耀,地面上却传来雷鸣般的声音。这种异常现象是上天的号令失常,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伤亡,汉朝的三公也不会被免职,这显然是政令不公。我希望能点亮明亮的玉烛,仰望那平坦的三阶台阶。
杨基,明代诗人,生于明初,字景涵,号澄江,诗风豪放,常以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为题材,表达对社会时局的关注。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动荡的时期,社会动乱、自然灾害频发,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现象,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异象,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开头两句,蝮蛇和寒草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界的异常生长,而阳光与雷声则象征着不可预知的未来。诗中“上天号令乖,致此灾异并”表达了对天意的无奈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接着,诗人提到“汉廷免三公”,显示出政权的动荡与不公,进而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结尾的“愿言调玉烛”则展现了诗人对光明与和平的渴望,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自然与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思索。
诗中“蝮蛇”象征什么?
A. 和平
B. 动乱与危险
C. 美好生活
答案: B
诗人希望通过“调玉烛”达到什么效果?
A. 点亮黑暗
B. 享受生活
C. 发挥权力
答案: A
该诗反映了哪个朝代的社会动乱?
A. 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