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1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17:05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胜负无常数,先观曲直知。
隐然壮吾国,孰改敌王师。
致讨皆声罪,徂征必有辞。
一言明逆顺,大势决雄雌。
缟素炎图定,包茅霸业基。
后儒喜穿凿,妄意说升陑。
胜负没有固定的规律,得先观察曲直才能明了。
隐隐间显现出我国家的强盛,谁能改变敌人的王师?
对敌的讨伐总是能找到理由,出征的时候必定会有借口。
一句话可以清楚地表明是非,局势决定了强弱。
白色的图纸已经定下,竹茅构建了霸业的根基。
后来的儒生喜欢钻牛角尖,妄图解释历史的升降。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裕,号石窗,宋代诗人,出生于南宋时期,工诗词,对古典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与风格。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理想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胜负的思考,引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政治见解。开篇以“胜负无常数”引入,强调在复杂的现实中,胜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令人深思。这种对曲直的观察,暗示着判断事物真相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提到“隐然壮吾国”,展现了对本国强盛的自信,同时又反问“孰改敌王师”,流露出对敌国的警惕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分析了战争的根本,指出“致讨皆声罪”,战争的理由往往是借口,显示出对历史上许多战争的无奈与批判。最后两句则提及后儒的穿凿附会,表现出对后人解读历史的失望,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化。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不仅具备了历史感和现实感,更引发了读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显示了诗人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历史的复杂性与战争的无奈,以及对后代解读历史的批判。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传达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寓意。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胜负无常数”是指什么?
A. 胜负没有固定规律
B. 胜负总是固定的
C. 胜负不重要
D. 胜负只在一时
“致讨皆声罪”意指?
A. 对敌的讨伐总是正义的
B. 讨伐敌人总有理由
C. 讨伐是不必要的
D. 讨伐是为了自保
“后儒喜穿凿”指的是?
A. 后来的儒生喜欢深入研究
B. 后来的儒生喜欢钻牛角尖
C. 后来的儒生非常聪明
D. 后来的儒生很懒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加关注历史与国家的命运,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两者都反映了对时局的思考,但侧重点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