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22:3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22:35:53
昔年游历访霓旌,多谢仙师数里迎。今日重来知有意,此身应不为公卿。
往年我曾游览太虚观,受到仙师的热情迎接。今天再次来到这里,知道我此行是有意而为,想必我这一生不应再追求官职。
安惇(约1041年-约1105年),字子贞,南宋时期的道士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道教思想为基础,常表现出对清静无为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这首诗创作于安惇重游太虚观之际,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游历,表达了自己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
《再游太虚观》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游历,展现出对太虚观的深厚感情。首句“昔年游历访霓旌”,以“昔年”引入,显得亲切而又怀旧,呼应了后文重游的主题。第二句“多谢仙师数里迎”,则体现出道教文化中的尊重与感激,仙师的迎接不仅是对诗人的礼遇,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引领。
接着,诗人转入对今天重回太虚观的思考,“今日重来知有意”,这句表明了他此行的目的性,透露出一种对内心追求的坚定。最后一句“此身应不为公卿”,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权利的拒绝与超脱,彰显出他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
整首诗结构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和对物质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名利的拒绝,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霓旌和仙师在诗中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反映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尊重,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霓旌”象征什么?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公卿的态度是:
两首诗与《再游太虚观》一样,都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重视与对世俗权利的超脱。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方式和重点,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