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瑞鹤仙(嘲博见楼)》

时间: 2025-07-29 13:05:01

诗句

倚阑观四远。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

山形欠舒展。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

江淮楚甸。

又何曾、分明在眼。

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

休辨。

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

痴儿浅浅。

因他谩说一遍。

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

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3:05:01

瑞鹤仙(嘲博见楼)

原文展示

倚阑观四远。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山形欠舒展。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江淮楚甸。又何曾分明在眼。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休辨。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痴儿浅浅。因他谩说一遍。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眺望四周。近处有客人登上高楼,故此我感到些许的磨难。山的形态并不舒展,小峰峦间云树时隐时现。江淮和楚地,又似乎在眼前不再清晰。但我在高处却自觉身心舒展,未必就可以称作博见。休要分辨。我的心在乐处,不需要他人的称赞,共同称美。那些无知之人浅薄,因他人随口一说就信以为真。问你还知道宴坐吗?回首一看,天地河山尽收眼底。待在这当中会有些时光,举杯劝酒。

注释

  • 倚阑:倚靠栏杆。
  • 登临:登上高处。
  • 磨难:磨练、考验。
  • 峰峦:山峰。
  • 晦明:明暗变化。
  • 楚甸:指楚地的田野。
  • 博见:广泛的见识。
  • 共称善:共同称赞美好。
  • 痴儿:无知的人。
  • 举觞奉劝:举杯相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胜己(生卒年不详),字子昊,号衡山,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吕胜己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瑞鹤仙(嘲博见楼)》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瑞鹤仙(嘲博见楼)》是一首蕴含哲思的词作,诗人在高处观望,既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又引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词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自我超越的心态,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诗人所说的“吾心乐处”,彰显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思。

此外,词中提到的“江淮楚甸”则是对地理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诗人在面对外界的纷扰和他人的评价时,选择了内心的自我肯定,展现了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世界。整体上,这首词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倚阑观四远:诗人倚靠在栏杆旁,眺望四周,表明一种闲适的状态。
  2.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身边有客人来访,感到一些磨难,暗示外界干扰。
  3. 山形欠舒展:山的形态不够开阔,表现自然景观的局限性。
  4.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描述小山峰和云树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
  5. 江淮楚甸,又何曾分明在眼:江淮和楚地的景象变得模糊,反映出对过往的回忆。
  6. 但临深自觉身高:在高处,诗人感到自我的提升,暗示内心的觉悟。
  7. 未可便名博见:并不因为身处高处就能称为见识广博。
  8. 休辨:不必再分辨。
  9. 吾心乐处:心中所乐之地,即内心的宁静。
  10. 不要他人,共同称善:不需要他人的称赞,强调自我认同。
  11. 痴儿浅浅:指那些无知的人。
  12. 因他谩说一遍:轻信他人之言。
  13. 问还知宴坐:询问是否还知道宴会的存在。
  14. 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回首一看,天地河山尽在眼前。
  15. 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待在此中会有些时光,举杯劝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生的变化。
  • 拟人:赋予自然景观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词句间的对称,使语言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与内心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宁静与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栏杆:象征着边界,诗人通过栏杆眺望自然,体现了对自由与视野的渴望。
  • 山水:表现了自然的变化,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 觞杯:象征着聚会与交流,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高处感受到什么? A. 身心的舒展
    B. 他人的评价
    C. 物质的富有
    D. 外界的纷扰

  2. “倚阑观四远”中“阑”的意思是什么? A. 栏杆
    B. 窗户
    C. 墙壁
    D. 门

  3. 诗中提到的“痴儿”是指什么样的人? A. 有智慧的人
    B. 无知的人
    C. 高人
    D. 朋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加强调了对人生的哲学反思。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美丽的夜景,展现了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吕胜己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送刘判官赴丰州(一作赴天德军) 送静居法师 送信州姚使君 达奚中丞东斋壁画山水…得树杪悬泉送长安赵元阳少府 送畅当赴山南幕 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 送从叔士准赴任润州司士 留别耿湋侯钊冯著 送顾秘书献书后归岳州 送韩都护还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持禄养交 衣字旁的字 出头露脸 吾自有处 枫实 啧啧称奇 缶字旁的字 趋人之急 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血的成语 溜之乎也 自由港 突黑 巳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頁字旁的字 横行逆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