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0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06:08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菩萨和僧人常常在此栖息,游人归依于这青翠的山巅。
高山似乎把太阳拉得很近,宽广的海面让人觉得天空变得低矮。
岛屿将中国屏蔽在外,波涛将外夷限制在远方。
再次来到这里,我担心会迷失方向,轻轻拂过石头留下题词。
“菩萨”与“僧”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信仰与慈悲,代表着求道者的归依之所。诗中提到的“岛屿”和“波涛”也可以看作海上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暗示着地理与文化的隔阂。
真可,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登上那罗延窟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庙宇文化的敬仰。那罗延窟作为一个佛教圣地,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这首《登那罗延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展现了诗人真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就通过“菩萨僧常住”的句子,引入了佛教的宗教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信仰之地。接着,诗中通过“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的比喻,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与人类渺小的感受,山的高耸让人感觉太阳仿佛近在咫尺,海的辽阔又让天空显得低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哲理思考。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的句子,展示了地理上的隔绝,也暗示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与限制。在这辽阔的自然背景下,诗人感受到的却是人世间的孤独与迷茫,最后以“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作为结尾,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留念,深刻而感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着自然的壮丽与宗教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展现了对信仰的归依和对孤独的感慨。
诗中提到“菩萨僧常住”中的“菩萨”指的是:
A. 武士
B. 圣者
C. 旅行者
“重来防失路”中的“失路”指的是什么?
A. 迷失方向
B. 迷失朋友
C. 迷失信仰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