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圆通阁》

时间: 2025-08-01 13:09:10

诗句

下马入山寺,空林秋气豪。

佛灵迹在石,僧老耳垂毫。

松倚西风瘦,峰衔北岭高。

绝尘惊物静,弥觉一生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13:09:10

原文展示:

下马入山寺,空林秋气豪。
佛灵迹在石,僧老耳垂毫。
松倚西风瘦,峰衔北岭高。
绝尘惊物静,弥觉一生劳。

白话文翻译:

下马走进山中的寺庙,空旷的树林中弥漫着秋天的豪气。
佛的灵光隐现于石头之中,年迈的僧人耳边垂着白发。
松树倚靠在西风中显得瘦弱,山峰高耸与北岭相衔接。
远离尘世的喧嚣,感受到万物的宁静,愈发觉察到自己一生的劳碌。

注释:

  • 下马:指的是骑马到达后下马,表示进入寺庙。
  • :气势磅礴、豪情壮志。
  • 佛灵:佛的神灵或佛的灵气。
  • 耳垂毫:指僧人的白发,象征着年老和智慧。
  • 松倚西风瘦:松树在西风中显得瘦弱,寓意孤独。
  • 绝尘:远离尘世的喧嚣。
  • 弥觉:更加感到。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场景与佛教的修行理念密切相关。古代寺庙常常是隐逸和修身养性之地,诗中展现了禅宗的宁静与对人生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浩,明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古诗,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山水和人文景观,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山寺之际,目的是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沉思,体现了禅宗的影子。

诗歌鉴赏:

《圆通阁》是一首描绘山寺秋景的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下马入山寺”,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身临其境。接着,诗人通过“空林秋气豪”描绘出秋天的气息,给人一种空灵、清新的感觉。诗中“佛灵迹在石”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暗示着灵性与自然的结合。

在“僧老耳垂毫”一句中,年长僧人的形象令人深感尊敬,体现了岁月的流逝与智慧的积累。接下来的“松倚西风瘦”,则通过松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最后两句“绝尘惊物静,弥觉一生劳”更是将诗人的思考深化,显现出对浮世的超脱与对人生辛劳的感慨。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秋日山寺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马入山寺:表示进入寺庙,暗示放下世俗的负担。
  2. 空林秋气豪:描绘秋天的气息,表现出自然的厚重感。
  3. 佛灵迹在石:佛教的灵气与自然石头结合,体现了内心的安宁。
  4. 僧老耳垂毫:年长的僧人,象征智慧与经历。
  5. 松倚西风瘦:松树在风中显得瘦弱,反映了孤独。
  6. 峰衔北岭高:山峰与北岭相接,高耸入云,象征着崇高。
  7. 绝尘惊物静:远离尘世的喧嚣,感悟宁静。
  8. 弥觉一生劳: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辛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孤独的身影。
  • 拟人:松树似乎在倾诉自己的瘦弱。
  • 对仗:如“绝尘惊物静”,形成平衡的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寺:象征着清静与修道。
  • 秋气: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孤独。
  • 佛灵:代表着精神追求与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马入山寺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乡村田园
    B) 山中寺庙
    C) 城市街道

  2. “松倚西风瘦”中的松树象征了什么?
    A) 丰富
    B) 孤独
    C) 繁荣

  3. 诗中提到的“绝尘”是指什么?
    A) 远离喧嚣
    B) 靠近城市
    C) 增加烦恼

答案:

  1. B) 山中寺庙
  2. B) 孤独
  3. A) 远离喧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之情。
  • 李白《庐山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更为豪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膠山寺 惠山寺并简窦公 长生桧 游鸣山 观潮阁 仙都山 冷泉亭 进讲大宝箴效柏梁体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屮字旁的字 白跑一趟 缶字旁的字 蛟龙戏水 诡变多端 玄字旁的字 座客 長字旁的字 包含旦的成语 素昧生平 雁阵 叫号 儿字旁的字 征舒 包含仁的词语有哪些 有声有情 微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