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4:15
寄郁上人
作者: 姚合 〔唐代〕
此生修道浅,愁见未来身。
谁为传真谛,唯应是上人。
自悲年已长,渐觉事难亲。
不向禅门去,他门无了因。
此生我修道的功夫浅薄,愁苦地看到未来的自己。
谁能为我传达真理,唯有你这位高人。
我自己感到悲伤,岁月已渐渐流长,
渐渐意识到与事物的亲近变得困难。
如果不去禅门求道,其他地方就没有了了因。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禅门”是指佛教的禅宗文化,强调直接体验真理,历代禅师的教诲常被后人传颂。此诗中提到的“上人”可以理解为高人或智者,象征着追求真理的道路。
作者介绍:
姚合(约公元780年-约850年),字道明,号静斋,唐代诗人,生于河南。姚合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佛教哲理的探索著称,诗作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修道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与思想文化的交融时期,佛教与道教都在当时盛行。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修道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寄郁上人》是姚合的一首深具哲理性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己修道生涯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忧愁。全诗开头即以“此生修道浅”点明主题,透露出诗人对自身修行的不满与焦虑。接着,诗人向“上人”发问,渴望能通过他获得真理,这一请求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求知欲。
“自悲年已长”一句,表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伴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渐渐感受到与世事的疏离与无奈。最后两句则显示了如果不去禅门追寻真理,其他途径将无以获得解脱,这表明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与信仰。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与人生的无奈,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姚合以个人的修道经验为基础,折射出普遍人性的思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对生命的探索与追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修道的追求与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人生的孤独与对真理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及对宗教哲学的探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此诗的主题主要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上人”象征着____。
判断题:诗人认为禅门是唯一通往真理的道路。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