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史下·柳家婢》

时间: 2025-05-12 08:03:28

诗句

过了秦灰汉又唐,衣冠谁不是牙郎。

河东柳氏何师法,奴婢犹知蹈大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8:03:28

原文展示

过了秦灰汉又唐,
衣冠谁不是牙郎。
河东柳氏何师法,
奴婢犹知蹈大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经过秦朝、汉朝再到唐朝,衣服和冠帽的样式,谁不是年轻的书生?而河东的柳氏家族又是效仿谁呢?连家中的奴婢也知道要遵循礼法。

注释

  • 秦灰:指秦朝的衰落。
  • 汉又唐:指汉朝和唐朝的历史延续。
  • 衣冠:指服饰和帽子,古代士人的标志。
  • 牙郎:指年轻的书生,通常是指读书人。
  • 河东柳氏:指柳氏家族,出自河东地区。
  • 蹈大方:遵循礼法,行事合乎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陈普的诗作多描绘历史、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在当时已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咏史下·柳家婢》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发展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映出社会风尚和礼法的重要性,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历史的轮回与传承。诗人通过“过了秦灰汉又唐”的开头,展示了历史的变迁,暗示着无论时代如何更替,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却在不断重复。接着,诗人提到“衣冠谁不是牙郎”,意在指出即便是年轻的书生,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着传统的熏陶,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河东柳氏何师法”一句,带有质疑的语气,诗人对柳氏家族的传承和学习表示关注。而最后一句“奴婢犹知蹈大方”则是对当时社会礼法的深刻反思,甚至连奴婢都懂得遵循礼仪,说明礼法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首诗不仅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沉淀和思考,更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过了秦灰汉又唐:历史的轮回,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表明时间的流逝。
  2. 衣冠谁不是牙郎:对比历史与现在,强调即使是年轻人,也在传承文化。
  3. 河东柳氏何师法:质疑柳氏家族的学习和传承的对象,暗示其可能的不足。
  4. 奴婢犹知蹈大方: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人也明白遵循礼法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秦灰汉又唐”与“衣冠谁不是牙郎”,结构工整,对仗工整。
  • 反问:通过“何师法”引发思考,增强了诗的批判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历史的传承与礼法的重要性,提醒后人要重视文化的积淀与社会的规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汉、唐:历史的象征,代表了中国古代的辉煌。
  • 衣冠: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文化传承。
  • 奴婢:代表社会的底层,强调礼法的普遍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朝代有哪几个?

    • A. 秦、唐
    • B. 秦、汉、唐
    • C. 汉、宋
    • D. 唐、宋
    • 答案:B
  2. 诗人对柳氏家族的看法是什么?

    • A. 赞美
    • B. 质疑
    • C. 无所谓
    • D. 批评
    • 答案:B
  3. “奴婢犹知蹈大方”中“蹈大方”是什么意思?

    • A. 学习
    • B. 遵循礼法
    • C. 反抗
    • D. 征服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反映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诗词对比

  • 陈普与杜甫的作品均关注社会现象,但陈普更注重历史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个人对现实的感受和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词典》
  • 《古典诗词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凄凉犯 己未除夕 凄凉犯·重台水仙 惜红衣 车过润州,渚莲凋谢,用白石均 惜红衣 惜红衣·用白石体题吴湖帆所藏七姬权厝志旧拓 惜红衣 惜红衣 其二 入楚不成,羁滞宁垣,心魂依黯,更成此解 惜红衣 其一 将入楚作,用白石韵 惜红衣 惜红衣·红鹦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业字旁的字 札闼洪休 膺教 宏纵 耂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通时宜 絺章饰句 反文旁的字 乱开头的成语 云期雨信 高步云衢 玉女金童 鬻业 成月 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