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5:16
原文展示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白话文翻译
树木伸入天台山的石路显得格外清新,云雾和草地静谧无尘。
烟霞之中,生前的事情已不记得,水木之间,仿佛是梦醒后的身躯。
常常听到岩下鸡鸣伴随着月光,不时听到洞中犬吠迎接春天的到来。
不知道这个地方归属于哪里,需要向桃源的主人询问。
注释
- 天台:山名,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
- 迥无尘:形容环境非常清幽,没有尘埃。
- 烟霞:指山中的云雾。
- 水木:指自然景物。
- 桃源:指理想中的隐居之地,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道教神仙故事,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天台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台山的清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树入天台石路新”一句,以“新”字形容石路,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云和草静迥无尘”进一步以“静”和“无尘”来强调山中的清幽。后两句通过对“烟霞”和“水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尾的“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则巧妙地引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隐居地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树入天台石路新:树木伸入天台山的石路显得格外清新,这里的“新”字形容石路,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 云和草静迥无尘:云雾和草地静谧无尘,这里的“静”和“无尘”强调山中的清幽。
- 烟霞不省生前事:烟霞之中,生前的事情已不记得,这里的“烟霞”指山中的云雾,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 水木空疑梦后身:水木之间,仿佛是梦醒后的身躯,这里的“水木”指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往往鸡鸣岩下月:常常听到岩下鸡鸣伴随着月光,这里的“鸡鸣”和“月”描绘了山中的宁静夜晚。
- 时时犬吠洞中春:不时听到洞中犬吠迎接春天的到来,这里的“犬吠”和“春”描绘了山中的生机。
- 不知此地归何处:不知道这个地方归属于哪里,这里的“此地”指天台山。
- 须就桃源问主人:需要向桃源的主人询问,这里的“桃源”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隐居地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云和草静迥无尘”中的“静”字,赋予云和草以人的特质。
- 比喻:如“水木空疑梦后身”中的“梦后身”,将自然景物比作梦醒后的身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通过描绘天台山的清新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理想隐居地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象征生命力和清新。
- 云和草:象征清幽和无尘。
- 烟霞:象征超脱尘世。
- 水木:象征自然和隐逸。
- 鸡鸣:象征宁静夜晚。
- 犬吠:象征生机和春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树入天台石路新”中的“新”字形容的是什么?
A. 树木 B. 石路 C. 天台山
- 诗中“烟霞不省生前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留恋 B. 对尘世的超脱 C. 对尘世的迷茫
- 诗中“须就桃源问主人”中的“桃源”典出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答案:
-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曹唐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曹唐的这首诗在表达隐逸情怀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