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7:1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7:16:37
扫花游 西湖新绿
作者:陆珊 〔清代〕
两峰霁雨,正艳艳盈盈,冶鬟如笑。
画眉未了。试新黄浅绿,淡笼轻扫。
翠色生生,燕子钗头细袅。
镜奁晓。似汉殿新妆,帘捲人俏。
堤岸图画绕。衬麴色裙痕,暖波芳草。
暮烟更好。蘸斜阳一片,水云深窈。
数点娇红,逗出宫桃瘦小。
听莺早。莫教它翠阴春老。
在雨后晴朗的山峰间,景色显得艳丽而充满生机,像少女的笑颜。
画眉的妆容尚未完成,试着用新颖的黄色和浅绿色轻轻扫拭。
翠绿的色彩生机勃勃,燕子在钗头轻轻摇动。
晨曦中的镜子,宛如汉代宫殿的新妆,帘子卷起,显得人儿格外俏丽。
环绕堤岸的如画风景,映衬着裙子的麴色痕迹,暖暖的波光与芳草交融。
傍晚的烟雾更是迷人,斜阳洒下一片温暖,水中云影深邃而幽静。
几点娇艳的红花,调皮地吸引出宫桃那纤细的身影。
听到黄莺清早的鸣叫,别让它在翠阴中老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陆珊,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女性美,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常常融入了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江南春季,西湖的美丽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诗人在此背景下,借景抒情,描绘了西湖的春色与人间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青春的珍惜。
陆珊的《扫花游 西湖新绿》是一首描写春日西湖美景的优美诗篇。诗中通过细腻的描摹,展现了西湖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情景交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开篇的“霁雨”二字,便为整首诗铺设了一个清新的氛围,雨后的山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仿佛少女的笑颜,生机盎然。诗中对色彩的细致描绘,诸如“新黄浅绿”、“翠色生生”等,展现了春天的色彩斑斓,给读者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此外,诗中通过“燕子钗头细袅”这一形象,传达了春天的轻盈与灵动,燕子的飞舞为静谧的湖面增添了几分活力。接着,作者将目光转向女子的妆容,使用“汉殿新妆”的意象,将自然之美与人间之美巧妙结合,展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尤其是最后一句“莫教它翠阴春老”,更是流露出对青春与生命的感慨与珍视。诗中不仅展现了西湖的自然之美,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与热爱,令人感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青春与生命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霁雨”指的是:
A. 雨后放晴
B. 细雨绵绵
C. 暴风骤雨
D. 冰雪消融
“冶鬟如笑”中的“冶”意为:
A. 丑陋
B. 美丽
C. 疲惫
D. 年老
诗中提到的“汉殿新妆”主要是比喻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妇女的妆容
C. 古代的宫殿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陆珊的《扫花游 西湖新绿》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均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陆珊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女子的美丽,而苏轼则通过对比浓厚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了更为宏大的情怀。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