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8:44
倚江楠树草堂前,
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
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
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
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
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
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
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
草堂自此无颜色。
这首诗写道,靠江而立的楠树在我的草堂前,传说已经有二百年。昔日为了这片茅屋而选择居住在这里,到了五月,仿佛就能听到那寒蝉的鸣叫。
东南的狂风吹动着大地而来,江水翻滚,石头滚动,云气翻腾。雷雨即将来临,树干仍然在努力抵抗,根部被断绝的泉水,这难道是天意吗?
在波涛汹涌的江水边,老树是我心爱的存在,岸边的小童正撑着一把青色的伞。
常有野客来访,却害怕雪霜的侵袭,行人经过这里,只能听见竽声在空中回荡。
猛虎倒下,龙也翻滚,被杂草覆盖,泪水与血迹洒落在我的心头。我有新的诗篇何处吟唱,草堂如今已失去了生机和色彩。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荣与安定,也遭遇了社会动荡和战乱,因此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写于晚唐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常感到无力,诗中深深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古老的楠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楠树作为时间的见证,承载了诗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也隐喻了诗人对生活的感伤和无奈。诗的开头展现了诗人住所的环境,二百年的历史积淀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接着,风雨的汹涌和楠树的挣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安。最后,诗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感到无处倾诉,草堂失去了生机,反映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绝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创作的渴望。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寒蝉”象征着什么?
诗中的“草堂”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