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3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30:30
汉川雨彻宵,晨发苦泥澝。
出郭行半日,路借双桨劲。
夹溪垂杨深,人语绿烟定。
和风送飞帆,百里入天镜。
村远疑舟浮,烟岛递潜泳。
古木灭原荑,虚云绝鸟径。
直疑水雾天,颇惬蛟龙性。
怪非图记地,母乃苍生病。
腴麦十万亩,淫雨遭汜滢。
岂惟陇亩失,庭卧鼋鼍靖。
去年虽有秋,获谷俱蝗剩。
今作神君馆,人鱼地交竞。
淮灾两税缓,否则旧欠并。
欠课输固当,饿莩不遑更。
大臣计盈绌,先在恤民命。
怆我乐水怀,不觉涕横迸。
汉川的雨下了一整夜,早晨出门却发现路上泥泞不堪。
离开城郭走了大半天,借着两桨的力量,才能勉强前行。
溪水两旁的垂杨树浓密,人声与绿烟交错在一起。
和风送来飞帆,行驶百里如同进入天镜一般。
村庄远远望去,像是小舟漂浮,烟雾缭绕中,水鸟潜游。
古老的树木遮蔽了禾苗,虚空的云彩绝了鸟儿的飞径。
恍惚间,水雾和天空交融,似乎也让蛟龙心满意足。
这并非仅仅是描绘土地,更多的是苍生的苦难。
丰腴的麦田十万亩,却遭遇了淫雨的侵袭。
不仅是田地失收,连家中也被鼋鼍的声音扰乱。
去年虽然有秋收,谷物却大多被蝗虫所毁。
如今成了神君的庙宇,人和鱼在田地里争斗。
淮河的灾害使得税收减缓,否则旧债又要添上。
欠课本就应当偿还,饿死的亡魂无暇顾及。
大臣们的财务盈余与不足,首要的是要体恤民命。
我对水的乐趣感怀,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作者介绍:包世臣(约1680-1750),字子斌,号舫斋,清代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景物描绘细腻著称,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自然灾害频发之时。诗人通过对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描写,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反映出社会动荡和人民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中“汉川雨彻宵”开篇即以雨水的连绵不绝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接着描绘出泥泞的道路,行走的艰难,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深入,夹溪垂杨、和风送帆等意象的出现,似乎在对比大自然的美丽与人间的苦难,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中不断提及的“腴麦”和“淮灾”则直指当时社会的现实,表明丰收的希望与自然灾害的无情碰撞,令人心痛。尤其“怆我乐水怀,不觉涕横迸”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
此外,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和比喻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和画面感。诗人用“人鱼地交竞”描绘人们在灾后争抢资源的景象,突显了生存的艰难与竞争的残酷。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切与同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灾害的影响,表达了对平民苦难的深切关怀,呼唤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心中的责任感与悲悯情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展现了自然景象与人间苦难之间的对比,以及诗人对苍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测试:
诗中“汉川雨彻宵”意指什么?
“腴麦十万亩”表达了什么?
诗人对民生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同反应和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与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