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7:2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7:29:06
东访沧海君,坐有年少士。
进退艳光仪,坐人玉山里。
云何游圯上,心未化孺子。
遂与人家国,蹑足复语耳。
炎汉良已造,沟壑苍生起。
将毋谷神勤,赤松顾而齿。
始悔十三年,空为黄石使。
我东游于沧海之畔,见到年轻的士人坐在一旁。
他们的举止和仪态华美,宛如坐在人间的玉山之上。
为何在游乐于圯桥之上,却心中仍未能化解幼稚的情怀?
于是与他人谈论着国家大事,轻声细语。
炎汉的盛世已经建立,沟壑间却仍然有苍生的苦难升起。
难道不应该勤勉于谷神,顾及赤松的根本?
我开始后悔这十多年来,白白做了黄石的使者。
包世臣,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人情为题材,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动的时期。诗人通过游览和与友人的交谈,感受到国家的兴衰与百姓的疾苦,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忧虑。
这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游历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自身处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了与年轻士子相聚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风采。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转而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诗中多次提到“苍生”、“家国”等词汇,彰显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呼唤。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沧海”、“圯上”、“赤松”等,既有自然的壮阔,也有个人的微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联“始悔十三年,空为黄石使”,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反思与自省,流露出一种深沉的遗憾与无奈。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进退艳光仪”与“坐人玉山里”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同时,通过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感又有哲理深度的诗意空间。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对青年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自身选择的反思。诗人希望在繁华的背后,能看到更深的社会问题,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诗中提到的“年少士”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过往的遗憾
C. 个人的理想
诗人为何感到“始悔十三年”?
A. 对国家的失望
B. 对自身选择的反思
C. 对友人的遗憾
“沟壑苍生起”中“苍生”指的是什么?
A. 富人
B. 平民百姓
C. 统治者
可以对比包世臣与李白的作品,包世臣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更多强调个人的情感与理想。两者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