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七》

时间: 2025-04-26 04:58:59

诗句

眼前风物又残秋,芦絮浑如柳絮稠。

相像红桥佳丽地,诗人合住小扬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8:59

原文展示

眼前风物又残秋,
芦絮浑如柳絮稠。
相像红桥佳丽地,
诗人合住小扬州。

白话文翻译

眼前看到的景物又是残秋,芦苇的绒絮和柳树的絮状物似乎混在一起。让我想起那美丽的红桥,就像是那风景如画的扬州,诗人仿佛就住在这里。

注释

  • 风物:自然景物,这里指眼前的景象。
  • 残秋:秋天即将结束,秋景渐渐凋零。
  • 芦絮:指芦苇的绒毛,常在秋冬时节飞舞。
  • 柳絮:柳树的花絮,轻盈飘散。
  • 红桥:指色彩鲜艳的桥,象征美丽的景色。
  • 佳丽地:美丽的地方。
  • 小扬州:指扬州的一部分,扬州以其优美的风景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承谟(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冬之交,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色,抒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红桥”和“小扬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意象,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首句“眼前风物又残秋”,点明了时间背景,残秋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芦絮浑如柳絮稠”,用“浑如”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色,芦苇与柳树的絮状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仿佛让人置身于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中。

“相像红桥佳丽地”一句,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向往和赞美,红桥象征着繁华和浪漫。而“小扬州”则代表了诗人心中理想的栖息地,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前风物又残秋:描写眼前的自然景色,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芦絮浑如柳絮稠:比喻芦絮与柳絮交错,丰富了秋天的意象。
  • 相像红桥佳丽地:将眼前的美景与理想化的红桥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美的向往。
  • 诗人合住小扬州:表达了诗人希望在美丽的地方安居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絮与柳絮进行比较,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展现出诗人对语言的把握。
  • 意象:秋天的景象、芦絮、红桥等,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残景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风物:象征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 芦絮与柳絮:象征着秋天的轻盈与流逝。
  • 红桥:象征着美丽、繁华和浪漫。
  • 小扬州:象征着理想的栖息地,寄托着诗人的生活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桥”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美丽与繁华
    • C. 哀愁
  2. “眼前风物又残秋”中“残秋”的意思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即将结束
  3.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排比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承谟的这首《题高寄泉孝廉柳桥晴絮图 其七》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风景,但李承谟更侧重于对生活理想的向往,而王维则更强调对宁静生活的享受。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承谟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五老亭 致政王殿丞逍遥亭 颐轩诗六首 过土山寨 次韵外舅喜王正仲三丈奉诏祷南岳回至襄阳舍 再次前韵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之灵寿台 次韵叔原会寂照房 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 其二 复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曰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包含房的词语有哪些 陶文 見字旁的字 千夫所指,无疾将死 铁定 丧志 情趣横生 尢字旁的字 包含集的词语有哪些 誓死不渝 以伪乱真 东扭西歪 使智使勇,使贪使愚 旡字旁的字 只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